都說這波倒閉潮、關店潮是被互聯網、被電商逼的,但電商卻也實實在在補貼著一些線下門店。別總一提關店就是電商沖擊,其實很多店鋪注定會死——模式陳舊者死、選址錯誤者死、瞎折騰者死,這些統統跟電商無關。
近期筆者在做一款實體商業的應用,一位互聯網朋友忠告:互聯網已經把實體商業打垮,別瞎折騰了。雖然近年來各種唱衰實體商業的觀點已經把耳朵磨出了繭,但還是驚詫于這位朋友如此決絕。三人成虎,這次終于有所動搖,但依舊不甘心,于是回顧一下實體商業的近況,要看看互聯網是如何將它打垮的!
先看看關店的數據吧,這輪起于2012年的實體百貨店關閉潮,到今年則更加來勢洶洶。根據聯商網統計,僅今年上半年,中國主要零售企業(含百貨、超市)在國內共計關閉120家,其中,百貨業態關閉25家,已超過了去年全年的23家關店數量。
不過按照目前流行的說法,百貨在商業欠發達地區尚可,而在商業發達地區,這一業態已經徹底落后了。繼續分析看百貨是如何在商業發達地區垮掉的?數據顯示,新開店主要在商業發達地區,新店商圈中有上海南京東路、北京三里屯這樣的全國性商業地標,新店所在物業也有萬象城(青島)與新光天地(蘇州)這樣全國領先的商業品牌,另外,珠海、寧波、嘉興這些商業發達的城市也有新百貨店開出。
我在7月底特意去體驗上海的新世界大丸百貨。這家百貨店開在南京東路東端,與外灘近在咫尺,對面是FOREVER21的形象店。要知道,在上海這個商業極其發達的城市,在南京路這樣眾多品牌擠破頭要開形象店的商圈,一家新的百貨店開業背后一定是有理由的。百貨店中庭寬敞大氣,-1F引入了OLE高端超市,整體品牌搭配整齊,與徐家匯那些傳統百貨相比已經不是一個概念了。
剩余的那些垮掉的百貨店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傳統的百貨店形式、品類單一與較差的體驗,導致其無法與新百貨競爭。百貨業態要進步,要“新陳代謝”,新的百貨店遲早要取代老的百貨店。
這與電商無關。
除了百貨店,影院是被認為要垮的另外一種業態。
7月份我國票房創歷史新高,但更多的宣傳在影片質量、電商渠道等方面,而關于影城建設,則主要是負面信息:影城發展速度高于票房增長速度,存在過度投資的風險;電商售票渠道越來越強大,影城淪為電商們的“放映室”,是實體商業被電商打垮的最生動案例。先來看影城近年來的發展——
數據顯示,近年來每年新建影城1000家左右,我們保守假設影城的平均面積在2000平方米,這樣每年僅新建影城就消化商業地產面積200萬平方米!商業地產巨頭萬達集團旗下不僅僅有商業地產,更有院線。從公開的數據來看,萬達商業2014年收入1078億元,萬達院線2014年收入42億元,院線收入是商業的4%,但從兩家上市公司市值來看,院線是商業的35%。數據顯示資本市場對電影市場的良好預期。
目前影城已經是實體購物中心的標配,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影城開業。
看上去影城一片蓬勃,但這之前也確實有過影城關店、解約新項目甚至將發展部門全部裁員的事情。一位多年從事電影發展的朋友解讀,當初《阿凡達》熱映引燃了影院投資建設熱潮,各種資本涌向新建影城。據他觀察,任何一個商業品牌,每年適合其開店的位置都是有限的,少開就會損失機會,而突擊開店就會不可避免出現位置較差的門店。部分影城的突擊開店也確實開出了一批濫店,導致經營困難,只能裁員閉店。
位置是任何實體商業成功的前提,行業內有一句話:貨不行可以調,人不行可以換,位置不行就只能關掉了!幾年前有一家實體商業連鎖獲得了風險投資,制定的戰略是:第一年開店,第二年經營,第三年上市。開始瘋狂開店,結果基本全是虧損店,之后停止開店,開始經營救店,但因為位置太差,怎么經營都無任何起色。位置不行是實體商業的另一種垮法!這也與電商無關。
前兩者的垮主要是外部的因素,還有一種垮是內部的因素,可以說是折騰導致的。
前幾年是烘焙發展的黃金階段,早期一家很有實力的烘焙品牌并沒有借大勢而發展。這個品牌當初認為基礎的工作(位置+產品+現場服務運營品質)已經不是主要的方向了,未來的方向是營銷、電子商務、會員體系、品牌建設,工作的重點轉向這些所謂的“戰略”,而基礎的工作由于缺乏資金(預算限制)、激勵與管理,一落千丈。幾大“戰略”喪失了基礎。這個品牌因為舍本逐末而止步不前。
這是一個各種“先進的技術”“遠見的觀點”“顛覆性的模式”滿天飛的時代,耐不住寂寞瞎折騰也會讓實體商業垮掉,這更與電商無關。
三種垮法都與電商無關,一個事實是電商還在不斷補貼實體商業,并且接受補貼的業態越來越多,電商們補貼得越來越頻繁,補貼金額也越來越大。2014年3·8節,淘寶為線下做了廣泛的實體商業貼補,手機淘寶公布的數據顯示,“3·8手機淘寶生活節”的優惠共覆蓋到800家餐廳、300多家電影院,超過200萬張電影票,230家KTV的5.5萬個包廂,共計132萬個小時的消費。2015年春節期間,大眾點評與美團4億元現金補貼電影票。而近期,百度宣布將在實體商業領域砸現金200億元!
但這些補貼并不是每一個實體商業都能享受到的。電商補貼是一種投資,最終目的是希望借助優勢線下資源快速做大自己,位置好的實體商業有著更好的經營潛質,也有著更好的廣告位等資源,在獲取電商資源方面遠比那些位置差、經營不好的實體商業有競爭力。
電商們普遍唱衰實體商業,但卻為實體商業做了實實在在的貢獻。
落后守舊、選址失敗、舍本逐末瞎折騰才是部分實體商業品牌垮掉的根本原因,而他們的對手卻從電商那里獲取著大量的“彈藥”(補貼)。
我們發現,實體商業并沒有垮掉,雖然周邊的環境愈加復雜,但是本質是不變的,身處困局的品牌(項目)更要從根本上來思考翻盤的答案:不落后守舊,才能有符合需求的產品、服務,正確的位置選擇就像正確播種時間的選擇一樣重要,而時時刻刻扎實地做好現場運營服務,看似簡單卻非常具有挑戰性。這些做好了,就是從0到1的質變。有了1之后,很多好事例如電商的補貼便會不請自來,而后續1到N的量變也才可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