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行業里現階段討論最多的,無疑是傳統模式的未來發展之路和電商的崛起對傳統葡萄酒市場的影響這兩大塊。這兩種商業模式需要不同的人才來運營。那么今日我們來觀察一下這兩類人群的成長環境,人才結構和思維模式等。
一、從發展模式上來說,傳統市場營銷主要服務于各級經銷商與各種葡萄酒終端門店,而電商市場做流量,主要服務于無區域空間限制的多元化新鮮主體消費人群。
二、從方向上來說,傳統渠道打的就是一個以價格與分銷渠道為核心的渠道管控力。誰掌握了渠道,誰就掌握了一個區域市場內的核心競爭力。
電商市場打的是一個以流量為基本點的流量戰,哪個網絡消費平臺掌握了最多客戶預覽流量,客戶下單流量,它就必是虛擬網絡市場的得道霸主。
三、從人才的成長環境來說,長期在傳統模式下成長的人,他們不太會去注重產品本身,更多的會去注重品牌營運過程中與經銷商各環節各群體的利潤分配比例,而擅長的市場操作行為主要表現為:招商,地面活動策劃,廣告宣傳等。
相比較電商模式下成長起來的人,在潛移默化中會不斷的被互聯網思維的影響,會較為注重產品本身,對零售價格終端認可的產品有高度的價格侵略性思考模式,以及有敏銳的客戶便捷購物搜索性思維,非常注重客戶在線上購買產品時的用戶體驗與產品送達到終端客戶手中的速度。
四、從人才的結構上來說,傳統模式,公司的整體架構與核心都是圍繞著渠道的營銷,駕馭,維護來組成了,80%的銷售人員,包括,初中高級業務員,促銷員,片區經理,區域經理,銷售助理等。剩下的20%劃分為后臺物流配送,財務、人力資源等。
而電商模式的人員結構我們來參照也買酒原CEO劉君曾經說過的一段話可以清晰的得見電商模式的團隊結構為:“團隊建設頭三年,在沒找到合適的人才之前會遇到一些困難,所以我們不斷的面試找到符合自己團隊的人才。而公司的建設和文化氛圍有極大相關,我們技術人員占了30%,網站運營占30%,真正涉足酒就一部分采購員。”那么從該項數據可以看出傳統模式和電商在人才結構上的最大區別。
五、從高層的年齡結構上來說,傳統模式下核心管理層的年齡要高于互聯網企業5-8歲。在傳統市場有一定影響力的企業老板或領導者年紀基本已到40歲以上,他們對興起的互聯網模式從最初的不為所動,不為所知到現在的不得不為之所撼,但是在轉型或者投入互聯網思維的思考模式中,對于他們來說最大的考驗來自于拋棄自己曾經多數的市場認知與習慣,重新來認識到市場,產品,價格與各方利益模式的重組,一切說來看似非常的容易,簡短概括之不過也就幾十個字,但實質從一個企業環境的頂層開始變化再細分,溝通,傳達在公司的最基層執行出來卻是一條漫長之路。
電商模式下的核心管理層年紀多數會集中在35歲-40歲之間,多數人在入場之前都有一定的互聯網經驗,更重要的是在事業的起步期已長期持續在與中國的互聯網發展同步成長。但這部分群體是在葡萄酒電子商務相對空白的情況下介入市場的,外在市場環境給了企業快速成長與發展的契機。
最近筆者開始陸續研究也買酒和酒仙網之后,發現,新生代的互聯網運營者們,他們在過去的幾年借助行業大勢所取的成績,在初戰告捷后他們沒有可以停歇的資本,F在傳統大佬們已經對互聯網不再陌生,也開始自己逐步不斷的拓展與試水電商市場。那么筆者猜測未來的3-5年中會越來越考驗互聯網運營者們在市場控制,疏導,管控和駕馭的能力。傳統模式的大佬們在真正開始跳出傳統結構模型看電商時,他們的統籌與組織和分配能力會優于電商的高層們。核心的點在于傳統渠道的職業經理們是否愿意把曾經所擅長的全部市場行為和方法打碎之后再融入互聯網思維,一點一點的把自己對于市場的靈動力撿起來,這將是一個漫長又不易的變革與成長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