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河酒以溫河水得名,溫河以費縣祊水取名。祊水源自尼山山脈大匡崮,東流至費縣梁丘村南,有溫泉水北來匯入,成溫、涼二水合流,當地人遂稱此水為溫涼水,河稱“溫涼河”。
1943年秋,魯南軍區消滅盤踞柱子一帶的偽十軍第三師劉黑七部,魯南山區抱犢崮、天寶山、崮口三塊根據地連成一片,冬,中共魯南區黨委批準成立以梁丘為中心的縣級新政權,以河為名——溫河縣。溫和酒業蓬勃發展,取水溫河,酒質綿柔,性情溫和,字異而音同,天釀地造,注冊了‘溫河’商標。
祊水為魯南山泉之液,梁丘、費城取水釀酒,歷史悠久。明代武英殿大學士張四知,退休后在縣城南關招待學友信肖吾,喝得高興,賦詩一首《壽信肖吾》其中有:“讀耕課罷日成閑,遇友聯床謀作醉。醉顏的的(音di)類神仙,鶴發丹頤玉節堅。”他們喝得是就是本地溫河酒。
祊水東行費城,自南而北,環繞城下,入東北匯入浚河、沂河。這是費縣的母親河,《水經注》記載之。據統計:清末至民國,全縣釀酒作坊有16座,分布在縣城、梁丘、探沂、馬莊、朱田、上冶、薛莊、方城等8個集鎮,從業人員362人左右。一般年景每處日產300——500斤,主要原料是高粱、小麥,產品高粱酒俗稱白干酒、燒酒,儲酒器具主要用柳編酒簍。
費城有兩家酒店:一是“龍泉涌”、二是“德泉涌”(明朝時為德升酒坊)。“龍泉涌”坐落城南門外路西祈遺街;“德泉涌”坐落城南門外路東通濟街,有西酒店、東酒店之稱。西酒店“龍泉涌”以李福祥為主,三家集資大洋3600元,雇工28人,除每年交酒類專業稅20元外,年純收入大洋600元。此店變化較大,從清末開業,時開時停,至1944年轉給趙漢堤,改號“新成”酒店。東酒店“德泉涌”店主趙文勛,明清時稱德升酒坊,零售兼批發,有從業人員30人。
1945年8月7日費城日軍逃跑、費縣城解放,這是魯南戰略區第一個解放的縣城,魯南行署主任李樂平專程來到城里,宣布成立費縣城區人民政府。指派王敬明任區委書記、趙桓為區長。王敬明是朱田由吾人,抗戰起和朱世范共同創建費西根據地。區委區政府成立后,立即接管縣城各廠礦企業及部門,著手恢復生產。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消息傳開,舉國歡騰。當日,費縣城內大街張燈結彩,紅旗飄揚。店鋪門口掛上大紅燈籠,市民自發組織鑼鼓隊、高蹺秧歌隊,涌向街頭。鑼鼓喧天,萬眾奔騰!東西酒店合并了梁丘、朱田抗日根據地的酒廠,任命原朱田酒廠經理胡廣裕(胡廣玉)為廠長,當即恢復釀酒生產,酒廠隸屬溫河縣政府,此刻,他帶領酒廠工人,抬出酒簍,擺上桌案瓷碗,向抗日英雄致敬慰問。向人群敬酒,許多人上前捧酒狂飲,激奮不已!
胡廣裕是費西大井頭村人、地下中共黨員,朱田酒廠廠長,曾為費西根據地經濟建設作出貢獻。擔任費縣酒廠廠長后,立即擴大規模,選調技術人才,組織恢復生產。當年共有草房40間,敞篷60間,以高粱、小麥為主要原料,進行生產,但只能生產一種傳統老式白酒,年總產量200噸。
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山東、轟炸費城時,費縣酒廠暫時撤離停產,1948年秋恢復釀酒生產。酒廠隸屬魯中南專釀公司尼山總酒廠,受總酒廠和費縣縣政府雙重領導,酒廠全稱為“魯中南尼山總酒廠費縣分酒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