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酒茅臺在不斷創造中國白酒歷史輝煌的同時,也構筑起異彩紛呈的國酒文化。中國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仁國這樣高度概括:國酒文化包涵了歷史文化、紅色文化、質量文化、健康文化、誠信文化、營銷文化、創新文化、責任文化、融合文化、生態文化等內涵豐富的“十個文化”。國酒文化是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典型代表和具體傳承,也是一代代國酒人創造性的物質實踐、精神實踐相互發酵、升華積淀的結果,具有獨特性、先進性、唯一性和民族性。
2013年10月,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的第19屆亞太國際質量大會頒獎盛典上,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榮獲大型制造業類最佳獎——“2013年度全球卓越績效獎”。
這個獎項是亞太質量組織采用美國波多里奇卓越績效標準設立的世界級管理類大獎,由經驗豐富的評審師評審的唯一全球認可的卓越績效獎項。
這只是貴州茅臺在質量領域獲得的眾多世界性大獎中的一個。
自1915年獲得美國“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后,茅臺榮譽接踵而至,屢次獲得國際國內行業質量大獎。2003年、2011年先后兩次榮獲“全國質量獎”。
“國酒人從來視質量為生命,因為我們生產的每一滴酒都代表中國!”一位茅臺員工驕傲地說。“以人為本,以質求存;恪守誠信,繼承創新”的企業核心價值觀已經融入每一個茅臺人的血液中,質量至上已成為他們永遠追求的目標和永續經營的主題。
“今天茅臺人對質量的堅守和創新,早已跨越對產品本身質量把控的局限,上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企業發展的質量文化。”茅臺集團黨委書記陳敏說。
2013年10月13日,重陽佳節,也是茅臺第10個“茅臺酒節”。這一天,來自茅臺各個單位的幾千名員工代表和以往一樣,莊嚴地向茅臺歷代祖師像宣誓:“以人為本,以質求存;恪守誠信,繼承創新;崇本守道,堅守工藝……”
儀式現場,來自中原大地的一位媒體人感慨:在世風浮躁的當下,在競爭激烈甚至略顯混亂的中國白酒行業,像國酒茅臺這樣,以如此莊重、神圣的儀式表達對工藝、質量、文化的敬畏,令人感動。
在茅臺人的心里,不管山外的市場如何風云變化,必須始終堅守著“四個服從”:當產量與質量發生矛盾時,產量服從質量;當成本與質量發生矛盾時,成本服從質量;當效益與質量發生矛盾時,效益服從質量;當速度與質量發生矛盾時,速度服從質量。
在茅臺人堅守的“四大誠信”里,“質量誠信”位列之首。在貴州茅臺的規章制度中,有關質量保障體系的條款是最多的,內容是最細、最苛刻的。
“在茅臺,對高品質的始終追尋已成為國酒人的一種堅持和信仰,已形成一種深入人心的質量文化,成為國酒茅臺始終保持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茅臺集團董事長、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仁國說。
茅臺酒是人類釀酒歷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是白酒業的“活化石”。茅臺人說,在他們心里,“崇本守道,堅守工藝;貯足陳釀,不賣新酒”是茅臺的質量“憲法”。
為確保質量,有“國酒”之尊的茅臺生產成本堪稱業內最高:其他白酒的投入產出率為3:1,茅臺酒為5:1,即5斤原糧釀1斤基酒;其他“多糧型”白酒,可采用高粱、小麥、玉米、大麥、蕎麥及豆薯類等,茅臺酒則必須嚴格執行“有機食品”質量標準,采用地產優質糯高粱和小麥……
為確保質量,茅臺嚴防死守著“基酒必須達到5年陳釀期才能勾兌成品酒”的底線。茅臺集團規定,不管茅臺酒市場需求如何“饑餓”,當年銷售計劃必須根據5年前的實際產量來制定,并且還要依據對未來5年市場需求的預測,貯足老酒資源。
為確保質量,茅臺在釀酒車間沒有“超產獎勵”,不按照質量標準多產酒,不但不受獎勵反而要受處罰 。(文/錢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