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商向糖酒快訊記者透露,自己就是年初一次性打款全年計劃,供貨價上漲對自己來說利大于弊,自己公司也盡量在控制出貨價要高于向核心聯盟商、分銷商的價格。“畢竟,他們竄貨的話這筆賬得算我們頭上。”
根據郎酒集團公司規劃,保證經銷商年利潤在15%-20%左右,而記者在采訪后了解到,核心聯盟商和漲價后打款的經銷商實際利潤很有可能在10%以下。
“廠家要求自己出貨價是338元,但有的核心聯盟商因為代理產品較多,也比較有機動性,出貨價在290元甚至更低。”有大商這樣表示,言外之意不言而喻......
“漲價是一種策略,供貨價上漲了,賣出去的貨就收不回來了,如果做不到順價,廠家就會給政策補貼銷售。”上述經銷商表示,雖然自己不理解連續漲價這種政策,但依然會跟著廠家政策走,所以不擔心會受到大影響。
對于紅花郎的此次提價,溫和酒業總經理肖竹青分析說,紅花郎年內三次提價是為了拉大利差空間,加大市場營銷費用以應對更殘酷的中國白酒惡性市場競爭。同時,漲價是酒廠淡季壓貨的慣用手段,是酒水為了增加年終業績的有效辦法。
2、解封雙向管控政策
恐為目標再壓貨,增加順價難度
今年3月份開始,紅花郎出臺雙向管控政策,即經銷商、核心聯盟商實物庫存低于年度合同量20%才會發貨。根據糖酒快訊了解,該政策落實得較為完全,一段時期內,紅花郎經銷商可專注終端動銷,因此目前紅花郎庫存較為良好。
一位紅花郎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目前,紅花郎有千人規模的營銷團隊,公司目前工作是對途徑報價和各環節贏利進行整理,讓紅花郎的進銷存到達好的狀態。
郎酒集團董事長汪俊林曾在年初表示今年將不會壓貨。“但解凍雙向管控政策,紅花郎可能會走去年老路。”一位紅花郎內部人士告訴記者,紅花郎去年也曾下決心去庫存,去年9月份的時候,紅花郎系列銷售業績不到10億,而去年全年業績大概在17億左右,因此,為了完成任務,后面還是壓了一批貨的。
上述人士表示,紅花郎今年業績會在25-30億左右,解封雙向管控政策后會加碼郎酒集團業績,但會加大經銷商的壓力。
“低價銷售的主要原因是庫存較多,其次是市場競爭較激烈。”有經銷商表示,根據政策,一旦提貨將無法退貨,在漲價的時候,單一的經銷商很難處理好進銷存的狀況,放開管控政策可能會加速經銷商的洗牌。
雖然紅花郎今年品牌高舉高打對銷售有利,但目前紅花郎動銷情況只能說一般。“比如同等價位劍南春返利高,而且成都消費者更傾向于選擇濃香型白酒。”一位成都經銷商表示,放開庫存就意味著放開價格,屆時市場流通價可能將更難統一。
3、專家說
積極站位,郎酒提價利大于弊
品牌專家徐廣生表示,郎酒的再次提價主要驅動在于:
首先,是出于消費升級下名酒復蘇下的不斷走高的行業趨勢。郎酒要跟上名酒陣營的第二梯隊,務必在價值上與第一梯隊保持同步,在價格上保持距離,這也凸顯郎酒智慧的一面。
其次,郎酒的頻頻提價,是從戰略角度的一種衡量。從目前來看,茅臺無疑是郎酒最現實的對標,而且,目前郎酒的主銷品項紅郎系列已經與茅臺的醬香系列酒形成了錯峰出行。茅臺的醬香系列主攻方向是100元~300元區間;郎酒的紅郎系列則傾向300~600元區間。對標不對沖,茅臺大眾醬香培育的客戶也就是醬香白酒的客戶,即便未來不排除茅臺醬香也會通過新品研發去彌補300元~600元次高端區間,但是這個區間已經不具備品牌優勢。所以,郎酒避重就輕的戰略非常務實。
再次,郎酒的提價,無疑給渠道打開運作的空間,有了運作空間,加上郎酒靈活多變的實戰基礎,郎酒無形中會在市場端更加得心應手,更加有利于次高端醬香市場的推進。此舉與高高在上的茅臺更加容易形成操作上的差異化,如此以來,從行業到企業,從戰略到戰術,郎酒在綜合對抗與競爭上更勝一籌。
不利的一面,容易引起渠道波動,尤其是渠道商的爭議與情緒,以及會直接加大消費者解釋成本,這考驗郎酒對提價策略的全面考量。對公司來說,沒有利潤就沒有服務,沒有利潤就沒有反哺,提價對于名酒是一個常見的動作,關鍵是提價后郎酒如何給市場一個提價的解釋與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