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帥認為,當全行業都在由政務消費轉向大眾消費的時候,所有企業都在爭著做20~30元的光瓶酒,但水井坊卻無動于衷。“因此,該公司的問題是內外部共同疊加的結果。”
而在鐵犁看來,*ST水井的煎熬遠未結束。“銷售持續下滑令渠道商利益受到極大傷害,合作伙伴積極性受挫。目前公司在全國市場僅有3個多億的銷售額,意味著沒有主打產品和市場,這是極其危險的,且短期很難改善。”
項目:騎虎難下
事實上,*ST水井邛崍項目的遭遇并非個案,而是全行業的一個縮影。
2008年4月,杏花村被評為“中華名酒第一村”,山西省政府作出“以汾酒集團為龍頭,推進對周邊和省內白酒資源的有效整合”的決策,并提出在杏花村建設汾酒園區。
按照規劃,汾酒園區面積5平方公里,投資50億元,白酒產量10萬噸,銷售收入100億元,吸納3萬勞動力就業,帶動20萬戶高粱、豌豆、大麥種植農戶致富……據稱,汾酒園區計劃于2010年開工,三年后建成。
然而不久后,汾酒園區建設即因資金問題深陷困境。
一位長期研究白酒企業的資深人士介紹,“環境好的時候改善基礎設施,擴建產能,這在白酒黃金十年是非常正常的,洋河、古井貢酒(000596,股吧)、金六福和孔府家酒等企業都這樣做過。”只不過,在這輪突如其來的調整之前,有的企業已經完成了擴建,而有的企業還正處于建設過程中。
“如今這種慘淡的經營環境,擴建未完工的酒企根本拿不出錢來,連生存都是問題,哪有精力再搞擴建!”該人士告訴本報記者,這不是*ST水井一家企業的問題,如今其他白酒企業日子也不好過。
與水井坊同樣被打上ST標簽的白酒上市公司還有*ST皇臺和*ST酒鬼,其中,處于甘肅的*ST皇臺如今也是入不敷出。
本報記者去年底曾實地走訪*ST皇臺,當時該公司正在為“出城入園”而煩惱。根據武威市委、市政府印發的方案,自2014年起,主城區不再布點建設工業項目,列入出城入園搬遷改造計劃的工業企業要按照要求遷至位于高壩鎮的武威工業園區。
按照武威工業園區管委會草擬的《皇臺酒業10萬噸白酒、20萬噸紅酒搬遷擴建項目投資協議書》,項目占地面積1000畝,總投資26億元,分三期投資開發:一期投資6億元,搬遷現有1萬噸白酒及1萬噸紅酒產能,開發期限為兩年;二期投資4億元,將紅酒產能擴大到5萬噸,開發期為1年;三期投資16億元,將白酒產能擴大至10萬噸,紅酒產能擴大至20萬噸,開發期限為1年。
在*ST皇臺主管財務工作15年的公司現任副董事長吳生元向本報記者表示,這兩年,受到行業環境的影響,皇臺酒業業績持續下滑,目前產能還沒有滿負荷生產。“搬遷需要費用,新建項目更需要投入,如果將有限的流動資金投入到項目建設上,那現有正常生產就會捉襟見肘。”
對于目前行業之困,侯帥給出了他的建議:“企業要努力去改變經營困局,比如以往拿出8~10個億砸向央視拿個標王就萬事大吉,但如今這種品牌投入方式必須要改變,需要加強跟消費者的溝通;單一品牌結構在黃金十年或許可以,但現在不行了,要實現全價位覆蓋,且每個價位都有特色產品。”在他看來,*ST水井目前內部整合問題尚未解決,談外部市場如何深耕有點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