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經茅臺集團董事會審議修改后定稿,包含外部環境研究、內部資源能力評價和行業對標分析、總體戰略、業務戰略及實施計劃等內容的茅臺集團“十三五”規劃,引起業內外關注。
這部規劃對貴州茅臺未來五年的企業目標作了自我定位:“致力于成為全球蒸餾酒第一品牌,通過產融結合打造多元化發展的大型酒業投資控股集團。”
而更值得關注的是,除了酒類核心業務外,非酒類的多元化領域,未來茅臺集團將打造中小板、創業板或者新三板上市公司的重點領域。戰略期內,茅臺集團確保擁有兩家、力爭三家主板上市公司,以及兩家中小板、創業板或者新三板上市公司。
產融結合的行業巨頭
2010至2015年,是茅臺發展歷史上面臨經濟下行壓力最大、行業調整最深、市場變化最快的五年。“十二五”期間,茅臺集團主要經濟指標實現了跨越增長,實現白酒產量39.5萬噸,較“十一五”增長92%,年均增長8.93%。其中,茅臺酒基酒產量17.3萬噸,較“十一五”增長72%,年均增長4.13%;銷售收入(含稅)1825億元,較“十一五”增長233%,年均增長21.85%;利潤總額994億元,較“十一五”增長258%,年均增長23.49%;上繳稅金660億元,較“十一五”增長222%,年均增長22.85%;工業增加值1404億元,較“十一五”增長273%,年均增長26.45%。
與5年前不同,站在“十三五”起跑線上的貴州茅臺,已是不折不扣的“巨無霸”企業:股票市值,已從五年前的1700多億元,增長至今天的3000多億元,茅臺集團資產總額突破千億大關,達1050億元,而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的盈利能力,超過國際酒業巨頭保樂力加,貴州茅臺股份的盈利水平已躋身國際釀造業的第一陣列。而貴州茅臺的品牌估值,更是頻頻亮相于全球品牌價值五百強的陣營,與可口可樂、帝亞吉歐等飲料大牌比肩。
茅臺集團也給自己描繪了5年藍圖:到2020年,貴州茅臺集團的白酒產量將達到12萬噸,茅臺酒的產量達5萬噸,整體收入達到千億元級,綜合效益穩居行業第一;在集團內部培育2至3個上市公司,進一步鞏固和提升世界蒸餾酒第一品牌地位,把茅臺集團打造成產融結合的國際化酒業投資控股集團。
以核心產品為基礎,以資本為紐帶,未來的大茅臺時代,已經突破了傳統制造業的單線模式——傳統核心產品積累的現金流,通過股權、投資等手段,進入金融、大健康、旅游、物流等相關領域,由此為企業的成長,打造新的增長平臺。
茅臺集團在規劃中如是表達:堅持“一品為主,系列開發,確保做好酒業文章,做精主業,上下延伸,理性拓展酒外天地”的戰略總思維;堅持“改革、創新、發展、協調”的總方針,堅持“自我加壓、加快轉型、協調發展”的總基調,以及“穩中求快、快中保好、又穩又實”的總要求,搶抓國家“一帶一路”和貴州工業強省的戰略契機,探尋新常態下新的增長動力和增長模式。
細讀規劃可以發現,托起“茅臺大廈”的將是“四大板塊”。即,以酒類業務為核心,積極發展上下游一體化業務,推動關聯多元化業務發展,加快金融板塊發展步伐,努力打造產融結合新格局。從白酒專業化經營發展為一業為主、多元經營的綜合性集團,茅臺的總體業務布局充分體現了協同效應。
酒業和非酒業雙輪驅動
如果說酒業是茅臺集團安身立命的基礎,那么,金融就是拉動茅臺產業做大做強成為世界級企業的牽引力。當下和未來的貴州茅臺,著力于改變金融資本運營能力較弱的現狀,努力打造集團酒業之外雙輪驅動中的“另一輪”。
據悉,到“十三五”末,貴州茅臺擬將“茅臺基金”打造為國內有影響的“黔派”資本品牌,成為國內資本市場活躍的市場主體。對于財務公司來說,對內,將作為集團內部的資金集約管理平臺,面向內部成員單位的金融中心,集團金融資源統籌運作中心,集團內部資金掌控信息樞紐;對外,則立足于集團產業平臺和優勢資源,提供金融服務,推動集團金融產業發展。而投資公司,則扮演投資戰略管理者、執行者和推進者的多重角色。
值得關注的是,非酒類的多元化領域,將是未來茅臺集團打造中小板、創業板或者新三板上市公司的重點領域。戰略期內,茅臺集團確保擁有兩家、力爭三家主板上市公司,以及兩家中小板、創業板或者新三板上市公司。
白酒和金融,兩者孰大?在貴州茅臺的發展版圖上,這其實不是個問題,因為他們之間互為推動、互為補充、互為發展。傳統與現代,無論何時,都不是沖突的,相反,他們最終會融為一個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