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晚間,煙臺張裕葡萄釀酒股份有限公司張裕A(000869.SZ)公開了2018年年報,實現營業收入約為51.42億元,同比增長4.25%;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約為10.43億元,同比增長1.06%。營收與凈利雖然保持雙增,但增幅較小,尤其是凈利潤增幅僅約為1%,未來發展依舊充滿挑戰。
對于2018年的業績變化,張裕方面表示,隨著進口葡萄酒不斷蠶食國產葡萄酒的市場空間,國內葡萄酒市場競爭十分激烈;而原料和包裝材料價格上漲,固定資產折舊、運費和人力成本增加,進一步加大了公司盈利增長的壓力。
“公司面對諸多不利因素,堅持以市場為中心,堅持“聚焦中高端、聚焦高品質、聚焦大單品”的發展戰略不動搖,加大內部改革力度,優化產品結構和市場布局,加快新產品開發和市場推廣步伐,全力促進產品銷售,取得了較好效果,全年營收同比增長4.25%,主要系產品結構改善,產品平均價格上升所致,稍低于年初制定的力爭實現營業收入不低于52億元的目標。”張裕方面稱。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公開資料顯示,張裕主要業務為生產經營葡萄酒和白蘭地,從而為國內外消費者提供健康、時尚的酒類飲,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張裕已經發展成為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葡萄酒生產經營企業。
2018年,受我國經濟增速放緩和中美貿易摩擦導致的不確定性增加等多種因素影響,國內葡萄酒行業總體銷售金額較為平穩,但進口葡萄酒和國產葡萄酒銷量出現“雙下降”,數據顯示,2018年國產葡萄酒產量、進口葡萄酒總量分別下降7.36%和8.95%。
與此同時,進口葡萄酒對我國本土葡萄酒的沖擊也愈發劇烈,海關數據顯示,2015-2017年,中國進口葡萄酒總量成倍增長,2017年中國進口瓶裝葡萄酒已達到55.2萬千升,同比增長14.62%,到了2018年,進口葡萄酒總量也開始呈現下滑趨勢。
對此,有業內人士向《五谷財經》分析,下滑的原因主要是去庫存和調結構,進口葡萄酒在過去幾年里大量涌入國內,保留了大量的的渠道庫存,2018年,很多進口商和經銷商以去庫存為主要的目標;其次,隨著消費升級趨勢愈發明顯,很多低端產品在市場上已經不再受到追捧。
“在當前我國葡萄酒市場整體萎縮、進口葡萄酒沖擊加劇的背景下,本土葡萄酒企業產量不斷下降,大面積虧損情緒仍在蔓延,而張裕仍憑借其品牌力與產品力,支撐自身業績增長,已實屬不易,但在未來市場趨勢下,張裕的經營發展仍極具挑戰。”業內人士稱。
據了解,張裕葡萄酒號稱已歷經120余年品牌積淀,所使用的“張裕”商標和“解百納”商標和“愛斐堡”商標均為“中國馳名商標”,具有一定的品牌影響力和品牌美譽度。
從分產品看,2018年,張裕葡萄酒與白蘭地分別實現營收約為40億、9.99億元,分別同比增長4.46%、0.94%;毛利率分別約為63.48%、59.60%,分別同比下降3.45%、4.81%,營收增幅不大,且毛利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對此,張裕方面表示,報告期內進一步明確了張裕母品牌與各子品牌之間的關系,形成了各個酒種的核心品牌體系,制定了各品牌發展規劃;
大力推廣第九代解百納、新品醉詩仙、可雅15年、可雅10年、可雅6年、澳大利亞歌濃酒莊與智利魔獅酒莊產品等一系列新產品,得到了市場廣泛好評,部分產品持續熱銷而供不應求;
堅持三聚焦戰略,淘汰了134款葡萄酒,集中大部分營銷資源用于中高檔葡萄酒、五星白蘭地及以上產品和自有品牌進口酒市場推廣;
使葡萄酒和白蘭地銷售收入實現了不同幅度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張裕營業成本同比上年增長13.76%,主要是原料和包裝價格上升所致。
數據顯示,2018年張裕酒及酒精飲料包裝材料成本和制造費用分別約為6.33億元、1.94億元,占營業成本比重分別為33.81%、10.38%,分別同比增長1.89%、2.29%;
而張裕配成酒成本及人工工資則分別約為9.82億元、0.63億元,占營業成本比重分別約為52.42%、3.38%,分別同比降低了4.06%、0.12%。
“在葡萄酒市場需求疲軟,銷售乏力的背景下,一方面要控制成本、管控費用,一方面又要應對進口葡萄酒沖擊,使業績保持增長,將考驗著葡萄酒企管理團隊的業務水平。”業內人士稱。
目前,張裕已建成覆蓋全國的營銷網絡,形成了由公司營銷人員和經銷商兩支隊伍為主體的“三級”營銷網絡體系,具備強大的營銷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
2018年,張裕還對銷售隊伍進行了整頓,初步實現了減員增效,實施“廠商共建銷售團隊”工作,積極探索“廠商制衡”的費用投入管控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新成立了10個白蘭地省公司,細分出專職葡萄酒省公司和綜合型省公司;
對浙江、福建、廣東、江蘇、山東、北京、上海等省市和電子商務等三個業務板塊實行授權經營;
調整了大客戶體系業務職能,剝離了直供體系配送商業務。
不僅如此,張裕還在中國、法國、智利、西班牙、澳大利亞等世界最主要的葡萄酒生產國完成了產能布局,理論上可以為消費者提供多樣化的優質產品。
數據顯示,2018年張裕國內、國外營收分別約為44.86億元、6.56億元,國內營收較上年同比減少0.24%,國外營收則同比增長50.68%,漲幅較為明顯。
2017年12月5日,張裕與澳大利亞歌濃酒莊(即Kilikanoon Estate Pty Ltd)的股東簽署了《股權交割協議》,以約2086.08萬澳元(折合人民幣約1.07億元)收購澳大利亞歌濃酒莊的80%股權,并于2018年1月18日完成了股權轉讓,取得了對澳大利亞歌濃酒莊財務和經營政策的控制權。
同時,張裕在財務報表中所列示重要非全資子公司的主要財務信息中顯示的澳大利亞KilikanoonEstate Pty Ltd(即歌濃酒莊)綜合收益為虧損進行了解釋,主要是收購該公司時為“溢價”收購,收購價中的資產評估增值部分,按照現行會計準則的規定,在張裕合并財務報表時,要根據資產的使用年限(3-20年不等)進行“攤銷”所致。“公司主要海外企業的自身盈利狀況良好。”張裕方面稱。
目前,張裕主要子公司還包括煙臺張裕-卡斯特酒莊有限公司、北京張裕愛斐堡國際酒莊有限公司、西班牙愛歐集團公司、智利魔獅葡萄酒簡式股份公司,2018年分別實現營業收入約為1.21億元、1.59億元、3.28億元、2.62億元,凈利潤分別約為371.01萬元、1655.58萬元、381.15萬元、1593.43萬元。
在費用方面,2018年張裕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分別約為12.75億元、3.44億元、0.3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0.16%、2.12%、93.36%,均有不同程度增長,主要是由于工資及福利費、綠化費攤銷、借款利息支出較上年增加所致。
同時,2018年,張裕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約為9.76億元,比上年度末增長0.28%,主要是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增加所致。
縱觀目前我國葡萄酒市場,總體需求仍較為疲軟,銷量增長乏力,飲酒消費環境的變化使葡萄酒市場“碎片化”嚴重,將導致高端產品銷售較為困難;消費者也更趨于理性,要求企業在提高產品性價比上付出更多努力;進口葡萄酒大量涌入,將進一步擠壓國產葡萄酒市場份額,加之電子商務等新興渠道對傳統銷售渠道造成較大沖擊,國內葡萄酒行業在目前及未來較長時間內競爭都將十分激烈。
但從長遠來看,隨著國人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會有越來越多消費者追求健康、時尚的生活方式,人們會更加青睞與消費潮流高度契合的葡萄酒,葡萄酒的固定消費人群已不再限于中產階級和高端人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加入葡萄酒消費大軍,而中老年消費者出于對健康養生的考慮,也會逐漸轉入飲用葡萄酒的行列,“少喝酒、喝好酒、健康飲酒”將成為未來發展趨勢,從而持續不斷地擴大對優質葡萄酒的需求,這決定了我國葡萄酒行業具有巨大的市場發展潛力,特別是白蘭地和性價比較好的葡萄酒可能出現更快增長。
受頭部效應影響,大型企業產業鏈通吃能力進一步增強,而產品細分空間也會越來越大,以圈層社交、私域電商、會員制等方式為代表的精準營銷將成為最有效率的營銷方式。
在這種機遇和挑戰長期共存的情況下,具備強大品牌影響力和營銷能力,能夠抓住機遇、積極調整,充分利用新興和傳統兩類銷售渠道,及時滿足消費者需求,適時提供較好性價比產品的企業將有機會在競爭中勝出,從而重構未來中國葡萄酒市場新的格局。
面對此行業背景,張裕方面表示,公司將堅持“聚焦中高端、聚焦高品質、聚焦大單品”的發展方向不動搖,全面實施葡萄酒和白蘭地并重的發展策略,努力推進各酒種協調發展;積極開拓新的消費領域和銷售模式,大力發展自產中高檔葡萄酒和白蘭地,加大進口酒營銷力度,努力為消費者提供品種豐富,高性價比的產品。
同時,張裕方面還確定了2019年的經營目標,將力爭實現營業收入不低于53億元,將主營業務成本及三項期間費用控制在37億元以下。
為此,2019年,張裕將加快新產品開發,葡萄酒將推出新款瑞那、卡斯特、愛斐堡以及丁洛特,以及中低端的葡萄酒代表性品牌,白蘭地將推出超高端的“可雅1915”、中檔的金獎五星以及低端的派格爾,推動葡萄酒、白蘭地、進口酒等多品牌的全面發展。
“嚴格控制資本開支規模,不再新增投資其他項目;進一步盤活現有資產,適度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產能布局,努力提高生產效率和資產利用率,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更好地為股東創造價值。”張裕方面表示,進一步完善對部分二級單位的授權經營制度,促進授權經營單位快速發展;建立各層面模擬利潤考核體系,加強毛利率考核,提升銷售盈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