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心中還有沒有一輩子干好一件事的愿望?
老一輩傳下來的“手藝活”年輕人能接得住嗎?
如何讓青年成為企業創新發展的新動力?
白酒行業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過去后,茅臺集團團委開始思考這樣的問題。
行業的深度調整影響著從業青年的心態,如果大部分年輕人選擇逃離,對釀酒企業來說是重大的損失,這個有著數千年歷史的行業也將面臨危機。
白酒行業是貴州省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如何破解發展中青年遇到的難題,也是團貴州省委關心的問題。團貴州省委認為,重拾信心、傳承技藝、“雙創”帶動是行業內共青團組織需要思考的關鍵詞。
“起起伏伏是市場規律,茅臺青年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密碼。”茅臺集團團委副書記林杰波說,一靠創新創業,二靠匠人精神。
創客空間搭起“雙創”與“傳承”的橋梁
不能躺在前輩留下的功勞簿上睡覺,是茅臺集團青年的共識,突破口就是創新創業。茅臺集團團委認為,應該給青年搭起一個有形的“雙創”平臺,成為線下的青年之家。
從2016年年初開始醞釀籌備,2016年5月5日,茅臺集團青年創客空間正式運營,因為茅臺酒的度數為53度,青年給這個創客空間取名“53度創客空間”。這個大約1500平方米的空間里,設有閱讀、餐飲、路演、討論等功能區域。
創客空間揭牌儀式上,茅臺集團黨委書記李保芳反復強調“激活”二字。他說,希望茅臺在文化傳播、智慧營銷、跨界合作、品牌社群、科技創新、傳承精神等方面,按下茅臺青年員工潛能的“激活鍵”。
“53度創客空間”成立12天后就迎來第一位主講人:釀酒大師季克良。因為德高望重,年輕人喜歡稱這位公司名譽董事長為“季老爺子”。這一次,季克良開講的主題是“弘揚工匠精神、弘揚茅臺工藝”。
茅臺學院資源環境系助教路陽聽了這場講座,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季克良不斷強調,如果你不堅守什么,那么將會帶來什么后果,“老爺子說茅臺酒要存放5年才能出廠,同樣的酒,如果只存放3年,那絕對不是茅臺酒”。
那次講座后,很多年輕人爭著向季克良提問,路陽最深的感受是只有傳承老一輩的工匠精神,才有可能得來茅臺的“長治久安”。
劉麗是制酒十二車間的職工,她的工作是拿著一個竹簸箕把制好的釀酒原料放進一個大蒸鍋般的容器里,經過蒸餾,容器旁連通的管道會流出釀成的白酒。“酒師告訴我們,投料的時候要做到輕、松、薄、勻、平、準。”劉麗說,這道工藝像把孩子放到床上睡覺一樣,這樣的動作每天要重復成千上萬遍。
“如果不夠輕呢?”記者問。
“酒會給你答案,產量質量都上不去,就是這么靈。”劉麗說,季克良講的就是自己這樣的年輕人每天工作中遇到的事情,踏實認真地把不斷重復的工藝動作做好就是傳承,反之就砸了茅臺這塊牌子。
季克良的講座之后,還有哈佛大學教授、白酒行業雜志社社長、包裝設計團隊的年輕人等來做主講人,在有些辯論活動上,大家甚至會為整個行業的發展方向爭得面紅耳赤。在這里,所有活動的主題都繞不開兩個詞:“雙創”與“傳承”。
口傳心授的技藝不能被機器取代
在茅臺酒制作酒曲的過程中,有一道獨特的工藝:踩曲。酒師們常操著濃濃的地方口音對剛進廠的年輕人說:“曲乃酒之魂。”
在茅臺酒的生產工藝中,每年端午時節起,就要由制曲車間體態輕盈的女職工光腳踩曲——把三四鏟磨碎的小麥放進一個方形的金屬框中,雙腳從框的一頭踩上去,小碎步輕輕往前走,踩到另外一頭,再返回。漸漸酒曲被踩成龜背的形狀。一塊完美的酒曲要求表面光滑,沒有裂紋,沒有腳印,酒曲中間沒有夾層,移開金屬框自然成型。
張疏郁在制曲二車間踩了8年曲,保持體態輕盈也是她的工作。車間里溫度很高,工人們都是5點起床,6點開工干活,每天計步器都會記錄下3萬步以上的數值。冬天來臨,微生物活躍度下降,就不再踩曲。
“有人說人工踩曲多費勁,為什么不試試用機器。”張疏郁說,車間真用機器試驗過,出來的曲就是發酵不好,死板,沒靈性。幾十年來,踩曲的工作唯一做了一次革新,就是把壽命較短的木頭邊框換成了金屬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