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一塊完美的曲對下一步做好釀酒原料的發酵至關重要。所有酒廠都會把原料放進一個大窖池中密封發酵,業內稱為“陰發酵”。茅臺酒廠制酒二十一車間酒師張德倫記得,進廠第一天,師傅就告訴自己“有陰必有陽”,釀酒的糧食在“陰發酵”之前,必須在露天的場地里一層一層如雪花飄落般堆積起來,形成一個錐形堆,進行“陽發酵”。
大量微生物在“陽發酵”時生長繁殖。“師傅會抓起一把糟坯,放在耳邊使勁捏,判斷‘陽發酵’是不是到位了。” 張德倫覺得很神奇,科班出身的他一度認為這樣的判斷應該放在實驗室里完成。
師傅總是提醒他,“手、耳、鼻、眼”是最重要的檢測工具,直到跟了師傅兩年,他感覺自己漸漸“悟”到一些其中的奧秘。“捏一把糟坯在耳邊摩擦,聽高粱粒和夾著的水分相互擠壓的聲音,發酵好的糧食一定能聽到摩擦出的靈氣。”張德倫說,現在每每聽到有靈氣的摩擦聲,就能想象出酒液噴涌而出的樣子,盡管廠里對酒質的考核要依靠嚴格的科學監測指標,但用心釀出的酒一定是醇香優質的。
也有的年輕員工并不能理解這樣“玄乎”的說法,甚至認為沒有什么科學依據,為了提高出酒量和出酒速度,有人悄悄提高氣壓,或者不嚴格按照工藝要求進行操作。做了5年白酒檢評師的青工袁泉一下子就能感受出來,“這樣的酒按相關等級標準劃入低品質類,根本進不了茅臺酒的勾兌流程”。
一瓶優雅的酒背后必有一顆匠人的心
因為自己在酒廠工作,張德倫也時常會看一些釀酒題材的影視作品,他發現不論自己工作的酒廠還是影視作品里的酒作坊,每年都少不了一場大型的祭祀儀式。
剛進廠時他會和周邊的人開玩笑說那是在“燒香”,現在,他的理解是“敬畏”,“發自內心對自然和工藝的敬畏”。
傳統工藝釀造醬香型白酒,釀酒原料需經過9次蒸煮、8次發酵,7次蒸餾取酒,直至逼出糧食中幾乎所有的精華。
張德倫感覺,7次取出的酒口感和狀態各不相同:第1、2次取出的就青澀、躁動,像初出茅廬的青年;第3、4、5次取出的酒豐滿、悠長,像厚重成熟的中年人;第6、7次取出的酒夾雜著一絲枯味、焦味,猶如暮年。
這7個輪次的酒都不能成為茅臺酒,經過窖藏,在經過勾酒師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勾兌,最終成為合格的茅臺酒。
在張德倫眼里,形容一瓶酒最好的詞是“優雅”,F在他會學著師傅的樣子問自己身邊的年輕人:“你干的活對得起‘優雅’二字嗎?”他甚至會毫不留情地責罵干活毛躁的年輕同事,在有著幾十年歷史的廠房里,時常把“飄逸”“柔和”這樣帶著藝術氣息的字眼掛在嘴邊。
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說,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中國白酒傳承著老祖宗的智慧,堅守工藝、精雕細琢、以質求存、精益求精是一絲一毫都不能動搖的釀酒人的“工匠精神”,F在,他又給茅臺的年輕人提出新的命題:如何將大數據、互聯網和工匠精神深度融合,更好詮釋現代“工匠精神”。
春節剛過,茅臺青工又陸續聚集在“53度創客空間”里。用戶需求為導向的包裝設計提升、基于消費數據的精準營銷和系列酒形象塑造等大數據時代的新命題,吸引著青工繼續探索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