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啤酒市場上,為什么雪花啤酒能夠在短短的20年一躍成為龍頭老大,占據25%的市場份額?制勝的關鍵并不是靠前幾年的“開疆擴土”,大肆并購。
立足當下,相比外資同行們,雪花啤酒在國內的并購看起來似乎要順利得多。前幾年頻頻報出的雪花啤酒并購新聞甚至給大眾一種感覺:華潤之所以能夠獲得快速增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并購。外資企業沒法“買”到的市場份額,雪花啤酒卻能花錢“買”得到?
事實并非如此。2013年底,華潤雪花啤酒內部測算發現,并購進來的工廠的銷量僅占總銷量的35%,其余65%的銷量則來自市場擴張。
2004年,雪花啤酒剛剛進入杭州市場時,其收購的浙江錢江啤酒在當地的市場份額不到30%,60%以上的市場份額則由西湖啤酒占據。即使原有錢江啤酒的市場份額能夠全部轉移給雪花啤酒,也不足以與西湖啤酒競爭。
然而在數年的經營之后,兩者的市場地位被雪花啤酒來了個“大逆轉”:雪花啤酒在杭州的市場份額接近80%,而西湖啤酒則已經降至20%以下,最終被雪花啤酒收購。
再比如哈爾濱市場,收購新三星的時候,雪花啤酒在哈爾濱的市場份額不足20%,現在已經達到60%;收購前,雪花啤酒高檔產品在哈爾濱市場一瓶沒有,現在有50%。
可以看出,雪花啤酒真正的區域擴張策略是:在一個新市場里,先通過產品品質及品牌運作站穩腳跟、取得優勢、擴大優勢,最后成功反轉。而競爭對手在失去了市場地位后,被收購往往成了其最好且雙贏的選擇。
從沈陽啤酒廠開始,合資購并到投資改造、新建,直到今天,華潤雪花啤酒在全國已擁有98家生產廠。這么多家生產廠,如何整合?如何管理?
關于管理,原華潤集團總經理寧高寧曾寫過26只貓和1只老虎的故事,廣為流傳。26只貓就是指當時華潤的26家啤酒廠,那只大老虎則是未來的啤酒集團。而市場上則有很多狼(競爭對手)在伺機而動,想吃掉這26只貓。“如果我們不變成老虎,就會被狼吃掉!”而如今,已經擁有了35個生產基地的華潤,又是如何將這35只貓變成一只老虎的呢?
華潤先將每只“貓”變強。華潤收購每一家企業之后,除了帶來資本,更換了設備,提高了產品質量以外。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管理方面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每一次并購之后,雪花啤酒并沒有延續使用被收購企業的品牌,而是統一為“雪花”品牌。因而對于雪花而言,并購只是部分解決了產能和渠道資源,而不能直接“繼承”市場份額。20世紀90年代外資的直接并購沒有獲得市場上的成功,雪花啤酒在國內的并購也并不是其獲得市場份額的決定性因素。
事實也就是這樣,雪花啤酒的市場份額,更多的是自己打下來的,憑借著根植于消費者的“大品牌”戰略,博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