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沒有哪一個企業,像茅臺集團這樣,一舉一動都挑動著全國的神經,一言一行都影響著資本的市場。
也甚少有哪一個企業,像茅臺集團這樣,一路困難重重,又一路砥礪前行,讓發展的步伐越走越快、越走越穩。
2019年,于茅臺而言,是一個特殊的年份,面對班子調整、專項整治、營銷改革等所帶來的系列變化,茅臺集團始終保持戰略定力,逆水行舟啃下一個個“硬骨頭”,迎來了“市值超萬億、股價上千元、營收過千億”三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榮耀時刻。
登高、謀遠、做實、成事。
緊緊圍繞省委書記孫志剛“做足酒文章、擴大酒天地”和“定位、定向、瘦身、規范、改革”的重要指示,茅臺集團以“能快則快、不留余地、不留退路”的擔當,“跳起來摘桃子”的勇氣,堅持用“進”與“退”、“攻”與“守”、“快”與“慢”的辯證思維謀劃高質量發展,不斷書寫行穩致遠的新輝煌。
進退之“道”,演繹千億“好故事”
站在2020年的門檻上,回望。
這是中國白酒行業激烈動蕩的十年,面對宏觀經濟形勢下行和行業深度調整帶來的雙重沖擊,長期走俏市場的茅臺也一度遭遇“寒流”——從2013年開始,市場價格持續下滑,經銷商的利潤空間縮水,多年“一瓶難求”的現象被打破,破天荒地出現了茅臺酒“不好賣、不掙錢”的窘境。
在茅臺的決策者眼里,這個“寒流”表面看上去是白酒行業中“冷意”的層層傳遞,實質上卻是這個行業正朝著健康成長不斷“升溫”。
因為,多年的粗放發展,讓國內白酒生產企業惡性膨脹,產能過剩,白酒市場“魚龍混雜”、“優劣并存”,已經到了不得不改,不得不變的時候。
“寒流”之下,市場上一片“退”的呼聲,可有著國內白酒行業的“風向標”茅臺卻保持戰略定力,危中尋“機”,逆勢而“進”,全身心聚焦轉型,全方位拓展市場,隨著三年的“洗牌”及更深層次的調整,茅臺再次迎來春天,銷量穩步增長、價格持續上漲、效益穩中有升,市場率先企穩,在逆境中最早脫困,最早得益,步入了一個新的上升發展周期。
一個銳意進取的企業,無不是因為不斷的自我凈化和自我革新而成就著輝煌。
作為一個百年民族品牌的傳統企業,茅臺深知,精準把握“進”與“退”,不斷健全治理體系和釋放治理效能,通過專項整治、企業治理和營銷改革,為當下紓困,為未來蓄勢。
“退”什么?清“退”一切不符合時代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
通過專項整治,清理了一批“三違”經銷商,讓整個經銷隊伍得以進一步優化;
通過“瘦身健體”,59戶虧損、微利、僵尸類子企業清理成效明顯;
通過“以案為鑒”,推進原材料采購、系列酒營銷、干部人事、重大投資等八個方面的整治整改;
……
“進”什么?推“進”所有有利于現代化企業發展的創新與改革。
推進營銷體制改革,成立集團營銷公司,拓展新的渠道,調整和優化營銷隊伍,完善營銷體制機制,堵塞腐敗漏洞,初步形成了新老渠道互為補充、并存發展的營銷新體系;
推進干部選拔交流力度,啟動“80后、90后”優秀年輕干部培養選拔工作,有效激發了廣大黨員干部員工,尤其是年輕人干事創業的激情和熱情;
推進“雙輪驅動”,讓茅臺酒和醬香系列酒成為集團高質量發展的“雙翼”,在不依賴、不透支“茅臺”品牌的基礎上,實現醬香系列酒的量效齊升;
……
“進”、“退”之間,茅臺成就當下輝煌!
2019年,茅臺集團迎來榮耀時刻——3月29日,市值站穩萬億臺階;6月26日,股價突破千元大關;12月31日,營收成功實現千億目標。
“進”、“退”之間,茅臺早已對話未來!
以品質為基,以文化為魂,正式邁入“千億”時代的茅臺集團將在新起點上“行穩致遠”,繼續書寫著茅臺更靚麗的篇章。
攻守之“術”,展示品牌好形象
曾經,無數人都在尋找打開茅臺大門的“鑰匙”——到底是什么力量讓這個偏隅中國西南小鎮的白酒企業,長期占據中國白酒的“C位”?
特別是茅臺主動放棄“國酒”商標注冊申請后,市場上出現了一些唱衰茅臺的聲音,質疑沒有“國酒”的加持,茅臺還能走多遠?
面對外界的各種紛繁復雜的熱議和喧囂,茅臺卻異常平靜,絲毫沒有身陷輿論漩渦的感覺。
30道工序、165個工藝環節、5年生產過程……一代又一代茅臺人始終秉承“崇本守道、堅守工藝、貯足陳釀、不賣新酒”的質量理念,以不忘初心、堅守匠心、贏得人心的文化內核,“釀”好每一瓶酒。
一個“守”字,悄無聲息地傳遞出了茅臺“C位”的真實原因,讓茅臺“C位”重新潤物細無聲地走進了每一個人的心底,更契合了廣大消費者和社會公眾發自內心的認同與接受。
因為,深埋于堅守之下的璀璨,值得每一個人尊重!
站在茅臺未來百年的縱向坐標上,既有“守”,還有“攻”,因為品牌的力量在于堅守,也在于創新。
茅臺決策者看來,“守”品質,“攻”文化,只有做文化的實體企業,未來才有生命力和競爭力。
在從“中國知名品牌”晉級“全球知名品牌”過程中,茅臺必須有更深層次的追求,要以百倍的自信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百年老店,昂首邁向“文化茅臺”時代,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貢獻來自茅臺的力量。
歷史的舞臺誰都有機會成為主角!
怎樣講好茅臺故事,讓文化成為茅臺新的生命力和競爭力呢?
茅臺集團創新提出了“文化茅臺”的四個精神內質——大國制造的擔當、綠色發展的執著、善良友好的傳播和文化認同的追求。
一切物質資源終將枯竭,只有文化資源可以生生不息。
在茅臺人看來,“文化茅臺”建設是另一種“修行”,往小處說,將引領茅臺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加速推進茅臺國際化,為下一個百年賦能。從大處看,則是讓茅臺參與中國文化傳播、承擔民族使命,豐富人類文明。
作為中國文化的符號,“文化茅臺”遠遠超越了一瓶酒所能承載的意義,而是不斷通過茅臺這個品牌傳遞著更多的中國正能量——在國際舞臺上展現“中國制造”的獨特魅力;向全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的價值;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在全世界烙上中國印記。
“立足茅臺看茅臺,跳出茅臺看茅臺,面向未來看茅臺。”在“守”與“攻”的辯證思考之中,茅臺集團深刻厘清了“根”與“魂”的本質關系,穿越發展中的重重迷霧,直抵文化的縱深,讓文化的溢出效應成為企業新的生命力和競爭力,更成為茅臺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快慢之“謀”,傳播發展“好聲音”
1月2日,茅臺集團召開2020年工作會議。
這是一個特殊歷史節點上的會議,也是“千億”之后,茅臺“往何處去,怎么去”的重要宣示會議,備受社會各界關注。
“2020年于茅臺,夯實基礎更為重要。”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保芳表示,作為一家“千億級”企業,長期保持30%左右的增速,既不理性、不現實,也不負責任,一定不能因為“無節制”增長,給后人留下后遺癥。
記者注意到,和上一年度的工作會議相比,這次的會議通篇貫穿了“居安思危、行穩致遠”的工作基調。
這是茅臺要“慢”下來的節奏嗎?絕對不是!
剛剛過去的2019年12月24日,茅臺集團還隆重舉行了總投資158億元的12個項目集中奠基暨開工儀式,涉及生態環保、生產設施、上下游產業等多個領域。同時,計劃三年規劃投資600億元,分批建設30個項目。
“快”與“慢”,于茅臺而言,是“千億”之后,“往何處去,怎么去”的辯證回答。
“慢”是為了更好的“快”。
脫離野蠻增長,緩一緩狂奔的腳步,用最充分的準備迎接新一輪的大變革、大發展。
扎扎實實做好基礎設施建設,為茅臺酒和系列酒增強發展后勁;
重視戰略研究,找準茅臺未來發展的著力點、增長點和可行路徑;
下大力氣培養茅臺工匠,撐起質量的“天”、夯實生產的“地”;
……
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李靜仁表示,主動調整,夯實基礎不是失速。只有堅持黨的領導和優化治理相統一、堅持基礎建設與改革發展相統籌、堅持增強動力和防范風險相結合,才能確保茅臺走得更穩、更好、更遠。
在“量的合理增長、質的穩步提升”原則下,茅臺提出要“居安思危、行穩致遠”,按照“適度合理增長、注重基礎建設、優化發展環境”的思路,統籌好改革發展、生產經營和項目建設等各項工作,真正把高質量發展理念和要求落到實處。
茅臺的“慢”中依然有“快”。
制度建設加快。以構建現代企業治理體系為目標,不斷優化制度體系和工作流程,真正做到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
管理執行加快。緊盯工作落實層層遞減、層層打折等問題,定期過問、突擊檢查、曝光問責,做到令行禁止、行之有效;
營銷改革加快。正朝著扁平化、規范化的方向轉變,形成“一盤棋、一條心、一股勁”的合力,釋放改革紅利,激發新的動能;
系列酒發展加快。一路綠燈開到底,全力支持和推動系列酒高質量發展,掀起發展新一輪的高潮;
……
“慢”是“快”的積累,“快”是“慢”的體現。
站在“千億”的新起跑線上,茅臺用“快”與“慢”的辯證思考,回答了革故鼎新的茅臺實踐。
新起點、新戰略、新藍圖。
茅臺,這艘中國白酒行業的“航母”,正行穩致遠,從輝煌邁向卓越,演繹著新時代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