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幸,為了試圖在海外市場上反戈一擊,中國白酒是動了許多心思的。在為國際友人帶去中華風情濃厚的饕餮盛宴的頭皮下,茅臺、五糧液、洋河、瀘州老窖的每一個腦細胞都在為著“怎樣培養當地消費者”、“怎樣應對洋酒市場的擠壓”和“怎樣冷不丁地殺入某個市場”的重大課題飛速運轉。
以巴拿馬萬國博覽會100周年為起點——
比如,茅臺“香遇非洲”,李保芳置身南非開普敦街頭,顯然不是為專注溫飽事業的非洲人送去人道主義關懷。
比如,五糧液與施華洛世奇聯手打造的“五糧液·緣定晶生”,明顯是為了在國際市場宣揚“大國濃香”而打造的排頭兵。
比如,塞納河畔、大本鐘前、斗牛場外的洋河夢之藍,折射出了國際市場上中國白酒姍姍來遲地找準定位的縮影。
比如,以“中國藝術璀璨之約”為暗號走進聯合國總部的劍南春,顯然也不是為了與安東尼奧·古特雷斯來一場紙短情長的美麗邂逅。
比如,在“重回百億”業已實現的基礎上,瀘州老窖的品味中國系列活動,將行動瞄準了中國文化和傳統技藝用國際化的語言和方式深度表達。
再比如,數十年堅持不斷出口的汾酒、西鳳酒、古井貢酒、董酒等,有效地保持著浸潤著中國文化的歷史和情懷,在與世界交融時的良好橋架。
在新時代面對廣闊的國際舞臺,以及貿易戰爭的媾和,給了中國白酒征戰國際市場更多的機遇。另一方面,隨著獲批的綜合保稅區逐漸增多,對企業擴大出口帶來的諸多便利,企業可以就近進行商檢、報關、出港,大大節約企業人力和時間成本。
在此背景下,一批中小品牌也摩拳擦掌,將中國白酒獨特內涵根植于國際消費群,向世界輸出中國酒文化,于是,業績“五連跌”的金種子酒業、掀起青春風暴的江小白、以“名酒”飲譽國內市場的紅星二鍋頭、偏安一隅的金雁酒業、國粹酒業等等也舉起了出口的大旗。
當國內市場跑馬圈地的發展局面已成追憶,擠壓式增長的商業叢林里,名優酒企借國際市場展露品牌勢力,并為國內高端酒市場輸送價值鏈。另外,中小酒企的“借船出海”也不失為一條好的出路。但不管怎樣,一旦燃起轉戰海外市場之雄心,你我,就需要打光每一顆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