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葡萄酒何去何從?
面對市場需求的日漸走高,中國葡萄酒產量卻在2017年交上總產量100.11萬千升同比下降5.25%的“不及格”答卷。而多數行業內人士對于這一輪國產葡萄酒下滑,歸罪于當初“門開得太大”,尤其是零關稅的國家越來越多,希望采取一定的措施限制進口酒的涌入。
中國酒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王琦曾公開對此表示,進口酒的大門已經打開,就別幻想再關上,一直以來,國內葡萄酒行業強調客觀的問題比較多,而主觀問題強調得比較少,讓人擔心,而如今客觀現實就這樣,國內企業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改變自身,來適應這個環境。
據了解,中國酒業協會正在努力推動國內葡萄酒行業進一步發展,包括在稅收上爭取國家支持。在2017年底,中酒協曾向有關部門要政策,希望減免葡萄酒10%的消費稅,而據透露,近期國家部門已經成立了調研組。此外中酒協還準備成立相應的戰略指導委員會等機構,對企業進行技術支持和品牌宣傳上的幫助,加速酒莊酒和小產區化發展,同時包括舉行葡萄種植師、釀酒師大賽,推動國內葡萄酒行業的發展。
行業組織的諸多動作,也表明了中國葡萄酒市場的重要性,而中國消費者對葡萄酒的需求,已經成就了它即將步入全球第二大葡萄酒消費國的“領獎席”。然而在這樣龐大的進口數據下,中國本土葡萄酒市場將無出頭之日?事實上并非如此,2017年上市企業年報陸續出爐,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葡萄酒似乎沒那么“糟糕”。
誠然,目前國內生產葡萄酒的企業單位有807家,總產量100多萬千升,2017年中國葡萄酒企業的利潤和銷售額都有不小幅度的下降。但這并不代表,所有企業都“不思進取”。
仿佛有所默契,在近半年里,長城和張裕都完成了換帥的大動作,繼任者都來自企業內部。2017年9月長城把近幾年進口酒業務做得風生水起的李士祎推上了帥位,而2018年1月張裕則選擇了扶正了一直在一線作戰的周洪江和孫健這對老搭檔。
雖然兩家公司換帥本身有新老交替的考慮,但在外界看來,這次換帥也并非僅是如此簡單。因為誰都相信,2018年,中國葡萄酒市場正在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誰都想在這個時間不落隊。
在國產葡萄酒的十年淘金期,國內葡萄酒發展存在輕產區、輕種植、過度炒作概念的問題,過去國產葡萄酒企業往往營銷中過度強調大品牌,消費者知曉度雖高,但對企業有哪些產品,分別是什么特色一無所知。這也許就是中國企業欠缺的,如今正要補上。
難道,中國葡萄酒在這場角力中沒有絲毫優勢?當然不是,由于葡萄酒品鑒的難度大、進口葡萄酒魚龍混雜,隨著市場進一步完善,消費者自然需要求助于“內行”進行篩選過濾。此時,行業龍頭擁有的專業知識、行業資源便可以派上用場。國內龍頭在“走出去”收購國外品牌時,可以倚賴自身的專業知識,代替消費者進行挑選品鑒;在“引進來”時又可以依靠長期投入積淀下來的渠道資源,可謂是具有先天優勢。國產酒龍頭們如今的選擇是到葡萄酒資源國投資并購,獲取上游資源,而不是和大多數國內經銷商一樣從事葡萄酒貿易。以張裕為例,從10年前與歐洲葡萄酒生產巨頭卡思黛樂合資合作,到進口葡萄酒,再到如今率領中國產業資本走出國門、搶奪海外資源,國產葡萄酒企業可行的生意模式日漸具體、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