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飲酒的法律空隙何時填補?
17歲花樣少年的悲劇讓人唏噓。我們難免疑問:未成年人飲酒是否犯法?酒家向未成年人售酒是否合適?未成年人飲酒身亡,酒家應承擔什么責任?
事實上,我國對未成年人飲酒的相關規范顯得并不那么“強勢”。
資料顯示,中國法律沒有限制飲酒最低年齡,但是限定酒類經營者不得向未成年人銷售酒類商品。
反觀國外,不少國家明確禁止未成年人飲酒,不同國家和地區關于法定飲酒年齡的規定不一,大部分的國家都在16到21歲之間。比如,日本規定年齡不滿二十歲者,不得飲用酒類;法國規定,十八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不得飲酒;美國規定,年滿21歲才能飲酒。
除了明確的限制年齡,國外的禁酒令力度極為嚴格。
《美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對“未成年人飲酒”規定了雙重的法律責任,一方面會嚴懲違法商家,另一方面又針對未成年人和其監護人實施嚴厲懲罰。
在澳大利亞,法律規定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不能抽煙、喝酒,如果要購買煙酒類商品必須出示身份證件證明自己已滿18歲。如果家長在家讓小孩兒喝酒并喝醉的話,那么家長則犯了虐童罪,會受到法律制裁。
而國內未成年人飲酒禁令似乎僅停留在“宣傳”層面。不斷完善豐富我國相關法規制度,保障酒業健康發展,才是行業社會之盼。
花式促銷的底線在哪里?
大碗喝酒,豪邁砸碗,不摔不痛快!
在“摔碗酒”現場,只要掏上5元錢,不但能喝上一碗香噴噴的酒,而且可以將酒碗狠狠摔碎。這種新穎的方式,恰好迎合了當下快節奏的高壓社會環境,引發全民參與。
“摔碗”的噱頭,成功為商家攬客無數。搭乘著網絡文化的東風,憑借著網紅們的宣傳效應,“摔碗酒”短時間內,紅遍全國大江南北。
“摔碗酒”的熱銷,讓傳統酒商們腦洞大開。當下,酒企在宣傳推廣,主要專注于品牌文化建設或者經銷渠道的架構,這種宣傳推廣方式見效慢,需要長周期的維護。而以“摔碗酒”為代表的互聯網營銷思維,推出特色,注重社交性與娛樂性,可以在短時間內走紅井噴。
當然,花式促銷的底線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問題。“摔碗酒”忽略了產品本身,過分注重營銷形式,不利于其成長性;同時,摔碗帶來的浪費和環保問題同樣值得深思。
花式促銷終究是錦上添花,是枝葉,不能取代樹根的基礎,其底線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