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無論請客送禮、消費都倒向了進口酒,原因有三點,一是相信進口酒的質量;二因為進口酒的價格是不透明的;三是覺得有面子。
行業和市場的“悲與痛”沒有消退,接踵而來的品質、價格、年份、品種、廣告宣傳、散酒、勾兌、大賽獎項……諸多方面造假制假的現象層出不窮,消費者又該去相信誰?面對進口酒先進的工藝和法制與品牌保駕下的高品質,以及“文化入侵”,開放的中國市場很快被遠來“和尚”的唱經聲沸騰了。
除此之外,國產葡萄酒至今都面臨著五大難題:一、雨熱同季;二、土地性質;三、多頭管理;四、埋土過冬(有少許地方不用);五、非屬農業。那么進口酒呢?
1996年和2000年,中國內地進口葡萄酒年度進口量分別為4651003升和35130287升,到了2009年,年度進口量達171231332升,而2017年10月份前,我國進口葡萄酒年度進口量達601309876升,這10年葡萄酒進口量增長了129倍。
2001年是一個分水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葡萄酒的關稅從64%逐漸降到14%,中國葡萄酒業終于有了一次冷靜的覺醒,與其對立,不如合作共存,最終達到雙贏。企業改變觀念、改變經營戰略,拉開了互利雙贏、握手拓市的合作序幕,催化了中國葡萄酒市場繁榮發展。
筆者把這17年及當下正在經歷著的總結成四個階段:1、文化缺失的盲從階段;2、價格不透明的暴利時段;3、資本轉向的合作階段;4、理性消費的趨勢時期。
堅持文化自信,重塑形象
2018年又是一個節點,中國商務部長鐘山更是宣布中國將于未來5年,進口超8萬億美元的商品,市場將進一步打開,進口葡萄酒的第三次浪潮將席卷而來,中國葡萄酒消費者的選擇將會更加廣泛。但是這些年,以進口酒名義在中國市場中的假酒亂象同樣傷害著中國市場,也傷害了消費者。
2011年,按照拉菲官方自己統計的口徑,拉菲原產地每年的產量約為10萬箱,其中銷往中國的總量不超過四成,而中國市場的統計顯示,每年喝下的拉菲就有10多萬噸。
當時,《每日經濟新聞》以《國內多家公司仿冒拉菲被查 涉案金額或超百億》為題,報道了十多家涉嫌仿冒法國“拉菲”葡萄酒的企業被查處的消息。彼時,中國市場已形成葡萄酒造假鏈條,連出入境證書都盡屬偽造。
據法媒爆料法國酒商“以次充好”也作假,根據海關的調查,在2012年至2014年之間一共有42萬升的IGP朗格多克葡萄酒被當成波爾多佳釀銷售,直到三年后的今天才被披露。中國的第一大葡萄酒進口國是法國,中國有沒有這樣或類似這樣的酒混跡在市場中……
進口酒假酒案例很多,在行業與市場發展的路上這種不和諧事件從未間斷過。
我們必須承認,尤其近幾年國內小酒莊的崛起的確為這個千瘡百孔的行業注入了新的希望。我們也要認清幾點,大多品種是進口的、技術是進口的、設備(包括橡木桶)是進口的,甚至釀酒師也是進口的,我們要學習和借鑒,要拿來主義,而不是邯鄲學步,我們要按照自己的風土去深耕體現自己個性化的產品。
如何讓消費者改變對國產葡萄酒的印象?在品質打造、品牌樹立和彰顯個性的同時,全行業必須團結起來,堅持文化自信,重塑形象,是我們防止被市場邊緣化的關鍵所在。
葡萄酒不是孤立的產業,七分原料,三份工藝,葡萄酒的成長得益于產區的風土人文,和當地的經濟發展密切相連。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正在走向現代化。隨著中國夢的深入人心,偉大國家的復興必然也須得益于農業文明的進步。葡萄酒對當地產區旅游和政府決策的影響也日益深遠,其產業的集聚效應越來越強地影響當地經濟,也影響著中國經濟。
央視《大國農道》欄目的開通,聚焦農業文明,共享市場價值,促進產業成長,這對中國葡萄酒業也是重要的傳播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