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仍處“弱復蘇”?
3月26日晚,招商證券食品飲料分析師團隊召開了一次圍繞春季糖酒會的分析說明會。會上分析認為,茅臺已經把整個市場的估值打開,高端酒已在去年逐步實現恢復,中檔酒有相當大幅度提升,次高端白酒未來增長空間彈性較大。
接下來,白酒業的發展將是如何?海納機構呂咸遜指出,2017年是中國酒業“強回暖”之年與“高景氣”新周期元年。中泰證券研報認為,優質白酒動銷持續向好、經銷商信心更為充足及廠家政策更加激進,預計優質白酒將在未來3年總體進入需求周期與庫存周期雙共振階段。
但也有業內人士對白酒市場前景持審慎態度。據行業自媒體所報道,五糧液一位高管在內部經銷商會議中表示,“當前市場有所好轉,但還未真正的全面復蘇。”
“部分業內人士認為白酒的黃金10年又來了,但我認為今年的市場行情僅僅是去年的延續。雖然部分白酒的出廠價一直在漲,但就我們的調研情況來看,經銷商端的售價和銷量都僅僅是還可以而已。”前述基金研究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她看來,目前白酒行業的回暖只能稱之為“弱復蘇”。
對行業形勢,盛初集團董事長王朝成表示,目前白酒行情正處于量跌價漲之中。
在王朝成看來,白酒的量跌分為產量與銷量兩個維度。前者雖仍每年俱增,但其增速卻從2010年的26%一路下跌至2016年的3.2%。如果去掉約250萬噸的基酒量,該增速可能是0甚至是略微負增長。
“產量數據向下,收入數據平滑,利潤數據略微向上。這就是白酒行業目前呈現出來的趨勢。”王朝成說,“量價背離”是他對2017年白酒市場關鍵詞的預測。
產品策略
“大單品”風靡 酒企需警惕誤區
每經記者 余蕊均 每經編輯 陳俊杰
大單品策略正在酒業內更加風靡,眾多名酒企紛紛押注。
業內有分析認為,白酒行業已經告別了過去依靠開發種類繁多的產品來賺錢的時代,新品牌打造會越來越難,聚焦“大單品”將成為消費升級下產品結構調整的大方向。
“如今消費市場錯綜復雜,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的選擇較多,如果企業有太多單品,會對消費者的決策產生很多干擾。”尼爾森中國消費品研究總監余美琳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而大單品一定是一個大方向,大單品未來會越來越多。
不過,余美琳也提醒要避免走入“大單品”誤區,“數量不是唯一的,全國性企業和區域性企業的策略也應有所不同。”
酒企頻頻押注“大單品”
白酒市場近來呈現出復蘇回暖態勢,產品方面,越來越多的酒企正加入大單品打造之列。
3月22日,茅臺醬香系列酒公司在成都推出4款戰略新品,系王子酒和迎賓酒兩大核心品牌的產品擴容。這被視為是其原有產品的升級。
更早之前,另一知名酒企郎酒更以事業部的改革為旗下產品線調整鋪路。3月16日,郎酒完成品牌架構調整,將三大事業部整合為新的郎牌特曲事業部,重點扶持培育郎牌特曲幾款產品。
“郎酒對郎牌特曲的產品結構和價格體系已調整到位。”在3月17日舉行的2017年郎牌特曲核心經銷商會議上,郎酒集團董事長汪俊林表示。至此,郎酒以青花郎、紅花郎、郎牌特曲以及小郎酒四大品牌走向全國的戰略布局已然明晰。
此前,郎酒一直奉行的是“群狼戰術”,即多個品牌搶占市場。但曾有郎酒經銷商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直言,品牌眾多、繁雜,使得郎酒在市場推廣方面遭遇阻力。
“尼爾森研究發現,產品創新、精準營銷、拓展新區域是三大新的白酒行業市場增長推動力。”尼爾森于成都春季糖酒會期間發布了《2016~2017年度酒類趨勢研究報告》。
余美琳表示,隨著中國快速消費品市場的日趨成熟,消費升級正成為拉動中國酒類市場增長的主要驅動力。而當經濟主要動力轉向消費的時候,快消品競爭的硝煙愈發彌漫,白酒行業也不例外,“我們覺得,大單品一定是一個大方向,大單品未來會越來越多。”
實際上,酒業內的大單品,以飛天茅臺、52度水晶瓶五糧液為典型代表。2015年來,瀘州老窖開始強調產品方面的“五大單品”戰略,也促使企業銷售重回增長軌道。
如今,各家酒企聚焦“大單品”已成為一大重點策略。清理原本銷售較少的一些老產品,也是為酒企為聚焦核心產品的考量。去年以來,沱牌舍得清理旗下產品,在3月23日舉行的公司股東大會期間,沱牌舍得方面還表示,2017年將對“沱牌”系列低端產品中規模小、銷售少的老產品完成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