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時:壟斷媒體左右公關走向
秦池是做白酒的企業,白酒行業是屬于快消領域食品行業,產品的最終端是消費者個人,因此秦池的品牌管理需要打動公眾才可以獲得美譽度。另外,秦池在央視花費3個多億成為“標王”,那么,它的品牌管理就與媒體建立密切聯系。但是遺憾的是,標王秦池,它所處的那個時代,注定它沒有一個對成長期企業有利的媒體環境和公眾環境,這些,在秦池成為標王之后的進展中,都不約而同地給了秦池各種沉重地打擊。
混淆是非:無良媒體口誅筆伐
媒體如同一個中介,它把消息從企業傳到公眾那里,如果媒體在品牌傳播中話語權過大,那么,品牌宣傳就會受控于媒體,品牌宣傳就會限于被動的局面。在秦池那個時代,標王更是央視在電視媒體中一家獨大的產物。當時的記者號稱無冕之王,紙媒、廣播,電視媒體是主流媒介,尤其是紙媒,由于其官方宣傳的特色,更是信息傳播的權威。以至于《經濟參考報》的一篇報道,就會引發秦池的公關危機,也不足為怪。當時的信息沒有碎片化,由于秦池標王的身份,迅速引爆了媒體,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可以說,媒體為了追逐新聞效應,為了自己的新聞利益,更是瘋狂地抓住標王白酒勾兌的消息不放,在壟斷的媒體環境中,秦池缺乏一個發聲的渠道,秦池也就淪為眾多媒體消費的“人血饅頭”。毫無疑問,是媒體葬送了標王,是媒體的炒作形成的新聞熱點葬送了標王。
三人成虎:吃瓜群眾倒打一耙
企業的品牌建設,離不開公眾對品牌的美譽度,如果,品牌的公眾是盲目、保守、不具有批判精神的,唯權威是從的,那么,這樣的公眾群體很容易被媒體左右。由于新聞是有選擇性的報道,新聞可以通過報道巧妙地控制輿情走向。當年,公眾普遍以紙媒為權威,紙媒報道什么,公眾就相信什么,公眾得知秦池勾兌白酒的消息,便引發對白酒勾兌的偏見,以至于一個普通的生產工藝,淪為以次充好的代名詞。如果在今天,消費者通過自己登陸互聯網去檢索勾兌的含義,了解到勾兌是酒精工業生產的最重要的一步,那么也不會引發公眾當年對秦池白酒勾兌的恐慌。如果公眾對傳媒保持一定的理性和理智,那么秦池也不會因為幾篇新聞報道,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轟然倒塌。
今天,隨著互聯網媒體異軍突起,自媒體遍地開花,企業對外傳播的渠道更加豐富多樣,微博、微信公眾號、各種直播平臺的出現,可以讓企業直接對消費者發聲,這樣的傳播速度更加迅速,更加直接,如果秦池在白酒勾兌的新聞爆出之后,可以有一個便捷的渠道快速地對公眾說明情況,那么,企業也不會一蹶不振。
英雄不死 老而彌堅
秦池的失敗,從外部環境的方面來說,它缺乏對企業有利的媒體環境和公眾環境;從企業內部治理的角度來說,它缺乏的是危機公關、整合營銷、內控內審、財務管理等現代管理經驗。秦池事件,是一個時代缺陷的集中爆發,它的失敗,在今天看來,不是偶然,而是市場經濟初期,處于成長期的企業必然要經歷的陣痛。
俱往矣,標王的時代已經遠去,現在的經營環境,有自媒體、互聯網的傳播平臺,有更加科學的財務管理系統,有先進的危機公關手段,有各種現代經營管理經驗,這一切現代經營條件,讓企業的經營管理和品牌建設不會像秦池那樣,受困于時代的限制。
今天的管理經驗,是前輩在不斷試錯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當我們回顧秦池人的品牌建設之路時,我們依舊可以感受到市場經濟初期的那代人充滿激情的歲月,除了對秦池的無限惋惜,感受更多的是前人創業的無限激情,變革創新的開拓精神,孤注一擲的豪情,破釜沉舟的勇氣,敢為天下先的魄力。
秦池酒業現在還在經營,這印證了一句話:“英雄是不會死的,英雄只會慢慢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