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一漲再漲
近期,不少中藥上市公司都提高了主導產品的價格。僅2月,就有馬應龍與東阿阿膠宣布旗下主要產品提價。證券時報記者也從廣譽遠獲悉,該公司已經有產品提價準備,近期將對公司的安宮牛黃丸等產品進行提價,此前,公司的主打產品定坤丹已提價15%至20%。
對于這一波中藥企業的漲價潮,不少業內人士分析主因是中藥材價格的普漲傳導到下游企業。馬應龍與廣譽遠相關人士接受記者采訪時均表示認可這個說法。
據行業數據顯示,過去一年的時間,中藥材綜合200價格指數從2208.28點上漲到2527.95點,同比上漲14.48%。
除了綜合指數的上漲,不少中藥材單品在一年內翻了幾番。其中,常見中藥材三七的價格在一年里上漲了207.69%;吳茱萸的價格一年中也上漲了191.16%;黨參的價格一年中則上漲了103.12%。
根據廣譽遠提供給記者的2016年-2017年中藥材價格對比,白術、麥冬、黃連等常用中藥材上漲幅度也都比較大。
對于2016年以來中藥材價格暴漲的問題,國家衛計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曾回應稱,中藥材價格的上漲是一個客觀的事實,要正確、客觀地看待。
鼎臣咨詢創始人史立臣則認為,目前中藥材監管趨嚴,假冒偽劣中藥材減少導致中藥材價格均價上漲是自然現象。
廣譽遠的一位負責人則對記者表示,目前野生中藥材品種資源減少、自然災害、疫情以及外部資金流入是藥材行情變化轉折點的主要因素。此外,國民消費水平上升,生活物資價格上漲,導致藥材種植、加工、物流、倉儲等過程費用增加也直接傳導到中藥材價格之上,國家標準完善及提升也導致蔓荊子等部分藥材價格上漲。
不過,除了中藥材價格上漲因素以外,一些藥企也認為人力成本上升等原因也是導致中藥產品漲價的一大誘因。馬應龍證券部負責人告訴記者,漲價是多方因素影響,不僅是中藥材價格單一因素,人工成本上升、技術更新以及新藥研發都是導致藥品漲價的原因。
隨著上市中藥企業的主導產品漲價潮到來,是不是中藥企業的好日子將至呢?
史立臣認為,對于那些中小中藥企業和沒有獨家品種的藥企而言,市場運作能力欠缺同時可替代藥品較多,產品價格上漲反而會導致銷量降低,所以業績提升的可能性不大。相反,大型藥企和擁有獨家品種的公司,主導產品漲價對于公司業績提升作用會比較明顯。
記者梳理中醫藥上市公司2016年業績預告看到,中醫藥公司業績升降不一。業績增長的中醫藥公司主要認為是產品毛利率增長以及銷售規模擴大影響,而業績預減的公司則表示受累于生產及人工成本上升。
而對于未來一段時間中藥產品價格的走勢,市場看法不盡相同。史立臣認為,中藥產品在三年之內都會有上漲趨勢,上游價格上漲的壓力釋放到下游企業這個過程,大約需要三年左右。馬應龍方面則表示,產品提價也要考慮終端消費者,上游具備提價基礎,但不見得消費者能接受,價格還要取決于產品本身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