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酒色財氣”是個貶義詞,不過當今世上,真的能夠四者全部杜絕的,恐怕是少之又少!
如何對待“酒色財氣”,反映出了一個人的境界!
這里有個小故事:
話說北宋神宗年間,一日,大文豪蘇東坡去大相國寺看望好友佛印,不巧,法印外出。主持便請蘇東坡去禪房休息,途中,蘇東坡看到墻上留有佛印的一首詩:
酒色財氣四堵墻,人人都在里面藏。誰能跳出圈外頭,不活百歲壽也長。
蘇大文豪覺得此詩有些哲理,禪味濃,所謂:酒是穿腸毒藥,色是刮骨鋼刀。 財是下山猛虎,氣是惹禍根苗。不過,一般凡夫俗子又偏偏離不開這些!
當然,大文豪和大和尚的觀點還是有些不同的,于是,老蘇在佛印的詩右側,提上《和佛印禪師詩》:
飲酒不醉是英豪,戀色不迷最為高。不義之財不可取,有氣不生氣自消。
既然,人人離不開酒色財氣,那么就因勢利導,化損為益,關鍵在于把握一個“度”字!
不久,宋神宗趙頊[xū]在王安石的陪同下也來到大相國寺。宋神宗看了佛印與蘇東坡的題詩,也被吊起了興趣,便對王安石說:愛卿,何不也和上一首。王安石領命,沉思片刻,揮筆在佛印題詩的左側寫下了《亦和佛印禪師詩》:
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民不奮發,無氣國無生機。
宋神宗看王安石的詩跳出了前人的桎梏,將“酒色財氣”巧妙地與國家社稷結合起來,并賦予其新的生機和色彩。神宗深為贊賞,乘興也和詩一首:
酒助禮樂社稷康,色育生靈重綱常。財足糧豐家國盛,氣凝太極定陰陽。
四個人,四種身份,四首詩,反映四種境界:
和尚對“酒色財氣”的態度是“戒”,為的是自己,為的是百歲長!
文人的態度是“度”,為的也是自己,為的是做英豪!
宰相對“酒色財氣”的態度則是“正面和提倡”,認為它能給國家帶來禮儀,帶來生機,為的是國家!
相比之下,皇帝則又高了一等,“酒色財氣”為我所用,為國家所用,是完全的“駕馭”!
怎么樣,還有些小道理吧?對照下自己,看看你在哪個層次,別不會已經是“皇帝”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