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紛繁復雜的意大利葡萄品種中,巴貝拉(Barbera)可謂是不得不提的一種,因為用巴貝拉釀造的葡萄酒是最容易配餐的葡萄酒之一。
關于餐酒搭配,我們常常聽到一個很籠統又松散的建議——“紅酒配紅肉,白酒配白肉”。而這一建議對巴貝拉則是不適用的,雖然用于釀紅葡萄酒,但因其低單寧的特性,所以紅肉白肉都能搭配。它既能輕松駕馭意面、披薩也能搭配肉類以及貝類海鮮,在整個餐酒搭配的過程中它的高酸能讓人食欲大開,而它的低單寧又讓它不喧賓奪主。
但有趣的是,在國內餐廳我們并沒有看到有很多巴貝拉的葡萄酒可供選擇,那是因為——巴貝拉大部分被意大利本國人喝了,出口的量還是相對更少的。因此,巴貝拉也有了“意大利國民葡萄品種”的美譽。說這是“美譽”,或許是一個不準確的說法,因為一方面巴貝拉因為這個稱號而被大眾熟知,另外一方面又因為它親民而給人廉價的刻板印象。而為何會有這種刻板印象就要從它的起源說起了。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可信的說法是巴貝拉起源于意大利皮埃蒙特(Piedmont)的蒙費拉托(Monferrato),比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的歷史要早上一千多年。如今巴貝拉也廣泛種植于皮埃蒙特產區,同時它也是意大利種植面積排名第三的葡萄品種。而想要在生產意大利酒王酒后巴羅洛(Barolo)和巴巴萊斯科(Barbaresco)的黃金葡萄酒產區突圍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就如在皮埃蒙特連綿起伏的山丘上,大部分的用于釀造酒王酒后的內比奧羅(Nebbiolo)大多種在向陽面,而巴貝拉則大多在向陰面。在聲望和價格都比不上內比奧羅(Nebbiolo)的情況下,巴貝拉想要更好地生存下去,就只能另辟蹊徑了。
巴貝拉在種植方面需要的人工照料遠遠要低于內比奧羅,它是一個早熟品種并且也十分多產。同時,它也十分耐寒,對土壤的適應性也非常好,屬于比較容易種植的葡萄品種。所以,不單在皮埃蒙特能找到巴貝拉,意大利境內很多產區以及其他國家,比如美國、澳洲也都能發現它的身影。在釀造方面,它也比內比奧羅要簡單,很容易就能釀出色澤濃郁、簡單易飲的葡萄酒,但又因為其高酸、低單寧的特質,卻又較難釀出品質卓越的酒。從某種程度來說,巴貝拉就像一個過分懂事的孩子一樣,因為不需要過多操心,隨之而來的便是沒有得到生產者足夠的注意力。它也是團隊中的老好人,卻又很難成為卓越的領導者。高產又容易照料,同時又沒有得到生產者的重視,價格也很親民,于是便有了之前談到的廉價的刻板印象。
但幸運的是,在最近的80年代,巴貝拉迎來了又一次重要的創新。一些皮埃蒙特的生產者開始給予巴貝拉足夠的重視,比如設立單一園并限制產量,并在栽培方式及樹冠管理上做出調整。在釀造方面也不斷做出新的嘗試,比如在小橡木桶中陳年,而不是傳統的大橡木桶,從而讓葡萄酒增加更多的單寧、增加其結構和復雜性。雖然也有人對此提出異議,認為這改變了巴貝拉原有的果味充沛風格。但是不管怎樣,這讓人們讓看到了巴貝拉風格的多樣性,也看到如果巴貝拉得到精心的呵護,也能釀出品質十分卓越的葡萄酒。
大眾也普遍認為世界上最優質的巴貝拉葡萄園和葡萄酒也來自意大利皮埃蒙特產區,尤其是在皮埃蒙特的四個優秀子產區:阿斯蒂巴貝拉(Barbera d'Asti DOCG)、尼扎(Nizza DOCG)、阿爾巴巴貝拉(Barbera d'Alba DOC)和蒙費拉托巴貝拉(Barbera di Monferrato DOC),其中尼扎又以高質著稱。這些子產區的生產者也是重要的創新者,也對改變大眾對巴貝拉的偏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些產區能找到很多親民但性價比好酒,但我們卻不能說它廉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