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晚19點左右,網上突然爆出《“麥當勞”更名為“金拱門”》的消息,一時間引發網友眾議。
25日晚八點鐘左右,麥當勞官微也發出聲明確認新聞屬實,但改名只是證照層面。而該事件原委是因為麥當勞把中國區經營權賣給中信之后,公司再叫麥當勞就不合適了,所以改個跟它比較像的東西,比如金拱門。這樣表示公司和原來的麥當勞不是一家,但是又有很深刻的關系,只是常見的商業操作而已。
而歷史上,茅臺酒也同樣進行過幾次名稱的變更,接下來還要先從茅臺酒的歷史說起。
據1939年編的《貴州經濟》記載:“滿清咸豐以前,有山西鹽商來茅臺地方,仿照汾酒制法,用小麥為曲藥,以高粱為原料,釀造一種燒酒。后經陜西鹽商宋某、毛某先后改良制法,以茅臺為名,特稱’茅臺酒’”。
1949年,茅臺酒生產凋敝,僅存三家酒坊(成義、榮和、恒興),道光年間燒坊不下二十家的繁榮局面早已不再,茅臺酒的生產已到了破產的邊緣。
成義、榮和、恒興三家燒坊分別為:1862年,華聯輝創辦“成義燒坊”,所釀茅酒人稱“華茅”,酒名回沙茅臺,人稱“華茅”,常年產酒1.75噸,最高年產5噸;1879年王榮(又名石榮霄)、孫全太和天和號老板合資創辦“榮和燒坊”,所釀茅酒人稱“王茅”,后期“王茅”得風氣之先,最早開創了茅臺酒的輝煌,素有“天下第一茅”之稱;1929年,周秉衡投資興建“衡昌燒坊”,1938年周因倒賣鴉片破產,賴永初收購了“衡昌燒坊”并更名為“恒興燒坊”,1947年“恒興燒坊”生產的酒定名為“賴茅”。
根據《茅臺酒廠志》、《仁懷縣志》等官方資料的記載,仁懷縣政府通過沒收、接管和贖買的方式,將成義(華茅)、榮和(王茅)和恒興(賴茅)三家茅臺鎮上規模最大的私營燒坊(過去民間稱釀酒作坊為燒坊)國有化,1953年成立了貴州茅臺酒廠。
這些燒坊里的資深酒師,成為了這家新酒廠的技術骨干,把釀酒工藝帶了過去。如今,人們只看到了國酒茅臺的榮耀,卻并不知道現在的這個茅臺其實是在1953年當年那三家燒坊造就而成,而成就了茅臺酒的三家燒坊它們背后鮮為人知的故事,人們就更是知之甚少。
華茅:最早的“茅臺”
在國有化成立貴州茅臺酒廠的三家燒坊里,成立最早的是華家成義燒坊,其歷史可追溯至清朝同治年間。華家原籍江西,康熙年間入黔經商,依靠販運川鹽發家。
據華家后人華問渠解放后的口述文章記載,華家開始釀酒始于咸豐舉人華聯輝。而他造酒的起因,是祖母彭氏惦記茅臺鎮“味醇而香”的好酒。茅臺鎮原是川鹽入黔口岸,華家常年往來于此。
據記載,華聯輝字檉塢,江西省臨川人,其始祖在康熙末年來貴州經商后定居遵義。華聯輝主要經營鹽業,開設“永隆裕”鹽號,是貴州首屈一指的大鹽商。華聯輝到茅臺之后,發現這里的燒坊已被夷為平地,于是就買下一塊土地,找來舊時的酒師,在原址上建起了作坊,早期名為“成裕燒房”。
釀出的酒經彭氏品嘗,確定這正是她年輕時喝過的酒,于是中斷多年的茅酒生產就這樣恢復了。最初約十年間,華氏的酒僅供家庭飲用和饋贈、款待親友。誰知親友們交口稱贊,求酒者接踵而至,于是,具有敏銳商業頭腦,善于捕捉商機的華聯輝立即擴建酒坊,對外營業,并將酒坊定為“成義燒坊”。
成義燒坊舊址
這是醬香型白酒有據可查的歷史。一念之心,感動天地,成就一番事業,是謂之孝。毫無疑問,正是因為華聯輝有“孝”,才成就了后來茅臺酒的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