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國傳統文化中,九為最大的單數,五則是中央之數,天子被尊為“九五之尊”,以“九、五”為名的例子不勝枚舉。
大禹天下劃九州,周天子置九鼎,秦漢官員設九卿,學術分九流,魏晉有九品中正制。人分九族,親分五服。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五行為金、木、水、火、土;
五曜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
地分為東、西、南、北、中。
五音為宮、商、角、徵、羽。
五臟分為心、肝、脾、肺、腎。
五經為《周易》《三禮》《書經》《詩經》《春秋》。
今天我們談談酒中的“五”味哲學。
五行入酒
《老沈的酒江湖》中提出白酒釀造講究“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在白酒釀造過程中有著特殊的對應。
比如:新釀造的白酒都要進行洞藏,這是白酒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剛蒸餾出的新酒呈現一種“極陽狀態”,口感燥辣。
因此須選擇山水絕佳之地進行貯存,遠離塵囂、恒溫、恒濕的天然山洞當為最優的儲藏之地。
穿越似水的流年,待時光流轉。酒從“極陽狀態”開始慢慢轉化,變得更加平衡、穩定、層次分明。
在整個釀造過程中,窖池屬“土”,釀造必用“水”,高粱、小麥屬“禾”為“木”,儲酒陶壇用“金”萃取,蒸糧煮酒必有“火”。
五行的和諧共生、共濟,方釀造出一杯人間的美味。
五色紛呈
《黃帝內經》是中國寶貴的古老醫學典籍!饵S帝內經・素問》中寫到:
東方青色,入通于肝;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
中央黃色,入通于脾;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
北方黑色,入通于腎。
在大多數古老文明中,色彩與人的身份、地位一直有著密切的聯系,在重視禮儀等級和族群規范的古代中國尤其如此。
青、赤、黃、白、黑又稱為正色或五正色。而酒的釀造也蘊含了這五種色彩。
春季油菜豐收后,一碧青色的高粱苗從田里慢慢茁壯成長,青山明月為伴,清風雨霧為侶,集山川之靈氣,納天地之雨露,慢慢結出淺粉、緋紅、絳紅的紅色顆粒,這一顆顆飽滿的果實被粉碎成花瓣后送入酒坊,拌和上黃色曲藥(小麥制作)蒸餾后進入到一段新的旅程。
黑色、黃色的窖泥蘊含了萬千奧秘,糧糟在里面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吸納了天地的精華,幻化出萬千滋味,凝聚成一杯晶瑩剔透的佳釀。
五感品鑒
中國白酒是一種有文化底蘊的產品,品鑒白酒也是一種融合五種身體感受的藝術,包含人體的眼、耳、口、鼻、身等感官,可以說是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的綜合體驗。
好的白酒晶瑩剔透、無懸浮物、無沉淀,輕輕轉動酒杯,酒液比較粘稠,像絲綢般懸掛于杯壁上,緩緩落下。
專家說,人的嗅覺靈敏度比味覺高很多,但是最易疲勞和受外界影響所干擾。
所以在評酒的時候,一般都是先聞香,待香氣基本確定下來后,才開始用舌頭去感知酒的味道。以瀘州老窖為代表的濃香型白酒大致由糧香、曲香、糟香、窖香、陳香五種香構成。
聞香時,需先讓自己安靜下來,好的酒自然是醇香撲鼻,優雅悅人。
品酒時,酒液入口過多會容易讓味覺細胞麻痹,因此應輕酌一小口在口腔里,讓酒液先接觸舌尖,然后到舌兩側,最后到舌根,再緩緩入喉,使酒液鋪滿整個舌面,味覺進行一次充分的體驗。
好的酒香味柔和、醇厚飽滿、回味悠長。
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
即使是品評相同的酒也會產生不同的感悟。
這其實是對酒的綜合感覺。
酒是有生命的液體,
品酒和喝酒的區別在于感悟,
只要有敏銳的感覺和靈性,
付出相應的耐心和時間,
一定可以領略白酒中的玄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