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法國的Grand Cru(發音類似“鋼褲”),法國葡萄酒愛好者就會興致勃勃,特級田、特級苑、頭等苑、列級莊……種種高大上的翻譯,仿佛一道道的光環。
但只要是酒標上標著Grand Cru的法國酒,就一定是好酒嗎?不盡然,這里面有很多需要當心的陷阱。
從字面上來講,Grand Cru在法語中的意思是“偉大的產地”,cru既可以是一家酒莊,也可以是一塊葡萄園,還可以是一個更大范疇的產區。但酒標上的Grand Cru,在波爾多左岸和右岸,以及在勃艮第和其他產區,都代表著不同的含義,能夠代表品質的可靠程度也不盡相同,知味君今天就通過這篇簡單的文章跟大家梳理一下。
波爾多的Grand Cru
這個詞第一次正式在歷史長河中結晶,大概是在1855年波爾多列級名莊官方分級里,61家生產紅葡萄酒的名莊和27家生產貴腐甜白的酒莊入選榜單,被稱作“列級名莊”——Grand Cru Classé,簡稱GCC。
經歷了150多年的風風雨雨,很多酒莊也早已更名易主、物是人非,葡萄園也經歷了轉手和擴張,但這么長時間以來這張名單基本沒有怎么改變過,所以不難在市場看到出色的五級名莊的價格超過落后的二級名莊的情況,也不足為奇。最為穩定的,是排名在最前面的5家一級名莊(拉菲、拉圖、瑪歌、侯伯王和木桐)的表現,可以說始終維持著與列級排名相稱的杰出品質。
時過境遷,波爾多的其他產區也開始效法這一排名,左岸的格拉夫(Graves),右岸的圣愛美隆(Saint Emilion)都有自己的列級莊分級體系,總體來說,其品質都算靠譜。圣愛美隆十年評定一次,最近一次在2012年,金鐘(Angélus)和帕菲(Pavie)上位到與白馬(Cheval Blanc)和奧松(Ausone)平起平坐的一級名莊A等,被吐槽的可不輕。
但要注意一點,圣愛美隆優級產區(Saint-Emilion Grand Cru)與這些“GCC列級名莊”沒什么關系,基本就是產量和酒精度標準比圣愛美隆村莊AOP/AOC——Saint-Emilion嚴一點,幾乎當地大部分酒莊都能申請,和那些圣愛美隆當地的GCC不可同日而語。當然,草莽輩有英雄出,普通Grand Cru中也有好酒;右岸車庫酒明星瓦蘭德魯酒莊(Château Valandraud)在評上GCC以前,也就只能標個Grand Cru。
勃艮第的Grand Cru
勃艮第是法國葡萄酒傳統和對風土的認識積淀最深厚的地方。勃艮第金丘(Côte d'Or)的特級園劃分,是從中世紀西多會修士栽種葡萄的時候就積累下來的經驗,還有各種歷史學、地理學、土壤學的研究可作旁證,稱得上全世界最靠譜的分級。與波爾多區別最大的是,勃艮第的分級是完全針對葡萄園的,跟酒莊沒有關系。整個勃艮第,一共有33片特級園(Grand Cru),在這個下面還有684個一級園(Premier Cru)。
不過,最大的幾塊特級園,特別是科通園(Corton)、武戎園(Clos Vougeot)和科通查理曼(Corton-Charlemagne)這樣,面積廣大,其中不同的地塊水平也有差異,還得看看酒標上細分的地塊名稱(lieu-dit),擁有這些特級園地塊的酒莊也很多,更容易良莠不齊。
所以懂勃艮第酒的人,對任何一塊特級園,心目中都會有一個出產這塊園葡萄酒的酒莊排名。來自同一個特級園,因為不同酒莊出產的酒的水準和聲望的區別,價格可以有很大不同。比如科通查理曼(Corton-Charlemagne)這塊特級園,來自Coche-Dury和Domaine Leroy這樣的名家的可能要1-2萬人民幣,來自其他一些酒莊的400-500就能買到,簡直是天淵之別。
勃艮第北面的夏布利(Chablis)講起來是勃艮第的一部分,其實風土大大不同,連水系都不一樣,屬于塞納河流域。夏布利的7塊特級園確實是歷史積淀的,每塊都有自己的特點,而且酒價遠沒勃艮第博恩丘的高端干白那么夸張,比較好入手。但夏布利的一級園也有點水,除了最著名的那幾個會印在酒標上,一些酒莊自己都懶得標明是哪塊一級園。
香檳的Grand Cru
香檳是全法國最吸金的葡萄酒產區,平均產量高得地球人無法阻擋,酒還都不算便宜。所有的香檳酒就同屬一個AOP/AOC;雖然也有Grand Cru和Premier Cru但這些特級“園”和一級“園”是按村莊來分,同一個村子,其實不同的葡萄園水準之間也差異巨大,這一分級很難反應真實品質;再加上傳統上香檳是大酒商的天下,有酒窖主管(maitre de chai)負責調配來自各地塊的酒,這一分級就更沒那么重要。直到近十五二十年,小農香檳日漸崛起,關心風土的人才越來越多。
阿爾薩斯的Grand Cru
阿爾薩斯只有特級園,目前還沒有一級園,跟勃艮第一樣都是按照葡萄園的風土來分級的。阿爾薩斯風土的復雜性還在勃艮第之上(擁有勃艮第沒有的花崗巖和火山巖),特級園有51塊,加上像火車一樣長的德語名字,非常難記。不同的葡萄品種和葡萄園的風土還可以再排列組合,要弄懂實屬不易,而且也面臨著跟勃艮第一樣,一塊園可以有多家莊出產,水平良莠不齊的問題。
阿爾薩斯最老牌的酒莊中,雨果(Hugel)、婷巴赫(Trimbach)和Leon Beyer就不在酒標上標特級園。Hugel酒莊的代表曾表示:“以Sporen特級園為例,評級前用這個名字注冊的地只有4公頃多,評級后有20公頃,還有些從來沒聽說過的園也特級了,所以我們家不趕這時髦。”
其他法國產區的Grand Cru
法國其他的產區還沒正式上馬分級制度,但零零星星的Grand Cru和Premier Cru也在籌劃中;比如盧瓦爾的Quarts de Chaume,在2009年后,這一AOP可以把Grand Cru寫在酒標上。些新生代的Grand Cru在過去往往都是更大產區中比較特殊的風土。從盧瓦爾到薄若萊到隆河到露喜龍,滿地都有這種較為獨特的小地塊,被稱為Cru。這些傳統的Cru,往往酒比較有特點,而且確實相對質量高,隨著市場上對Grand Cru的熱情,不少產區因此也想推行一下變革,分一杯Grand Cru頭銜的甜頭。
可以用一句話總結知味這篇文章的要點:風土是酒品質的天花板,而不是保底線。無論是Grand Cru, Premier Cru還是Cru,都值得了解,但不要盲信。
英國著名葡萄酒作家Andrew Jefford說得好:勃艮第特級園出的爛酒,可能還不如優秀酒莊的村莊級甚至大區級酒。他認為,從葡萄酒的天(年份)、地(產區)、人(種植和釀造水準)三大要素對酒質的影響來看,地可能只占個20%左右;但正是這20%,決定了好酒和偉大的酒之間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