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白酒具有悠久的傳統歷史,在世界烈性酒類產品中獨樹一幟,是世界上六大蒸餾酒之一。蒸餾酒按酒度可劃分為高度酒、降度酒和低度酒。按酒精含量計:50度以上為高度酒,40~50度為降度酒,40度以下為低度酒。白酒作為我國特有的酒種,在上世紀70年代大都在60度以上,有的甚至高達71度。縱觀世界上蒸餾酒的酒度一般都在40度左右,例如,歐美人飲用較多的威士忌和白蘭地,酒度有43度、40度、37度三種。日本燒酒與我國白酒相似,以25度的酒度為基礎,有20度、25度和30度三種。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對進口酒的酒度也作了嚴格的規定,日本要求進口酒酒度為35度以下;美國要求不超過50度,并規定酒度誤差范圍為0.3%。為了能與國際接軌,使白酒走出國門,70年代初期,周總理提出研發中國低度白酒的發展思路。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當時輕工部派專家去山西汾酒廠研制白酒降度,但實驗進行了一年多的時間,降度沒有取得大的突破,又派5人專家小組去茅臺酒廠試驗,一年過后,試驗結果使白酒只能降到52度之后再也降不下去了。
當時年僅40多歲的郭宗武,年富力強,在聽取了周總理的指示之后,頓時心潮澎湃,下定決心要在低度白酒的研制上貢獻自己的力量。
那時廠里條件非常艱苦,設備簡陋,無任何資料可供借鑒,僅靠一個酒瓶、一支溫度計、一張過濾紙,歷時四個寒暑,經過千百次實驗,克服重重困難,攻克道道技術難關,郭宗武以堅韌不拔的精神毅版權中國酒業新聞網力和對科學無比執著的追求意志,終于在1974年研制成功了我國第一瓶38度低度白酒,開創了我國低度白酒的先河,填補了中國低度白酒的空白。
從1971年首次試驗到1975年專家認定,直至1976年輕工部、外貿部批示投入批量生產并出口國外,整整5年時間,歷經無數艱辛的郭宗武將全部心血傾注在了張弓酒的降度試驗上。
張弓38度低度酒于1976年成功運作上市,并于當年實現出口。1978年,郭宗武在全國白酒會議上作了經驗介紹,當時茅臺、五糧液、劍南春等全國各白酒廠家紛紛來廠參觀學習。從此,中國白酒有了由高度向低度轉變的新技術,在中國白酒發展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推動了中國白酒行業的科技進步。
38度低度張弓大曲酒在1984年、1989年兩屆全國白酒質量評比會上被評為國家優質酒,榮獲銀質獎。1993年,38度張弓酒獲中國馳名酒精品稱號,同年還獲得口感最好的中國白酒稱號,從此推進了中國低度白酒的新發展,低度、降度白酒日益普及,各個企業、各種香型、各種品牌的低、降度白酒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目前,低度、降度白酒已占市場份額的80%以上,成為中國白酒生產消費主流。
飲用白酒有通氣驅寒、舒筋活血、消除疲勞、促進消化的作用。適量喝低度白酒,可使飲用者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不致太高,減少對機體的刺激性。同時,在低度白酒生產中,經過對原酒的吸附、過濾等處理,可減少白酒中的甲醇、雜醇油等有害成分,有利于飲者身體健康。另外,飲用低度白酒可減少飲酒后發生意外事故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隨著這種健康消費意識的形成和消費水平的提升,國家宏觀政策指引及消費者對高度酒、烈性酒的危害認識的加深,也導致了白酒消費向低度化轉移。
據統計,截至目前,我國50度以下的降度、低度白酒占白酒總量的86%,50度以上的高度白酒占14%,60度左右的高度白酒已很少見,白酒的低度化已成為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