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酒自古便自成一體,在古人的經典史籍和詩詞歌賦當中,美酒常常作為點睛之筆,飽含著文人豐富的情感。
而今,透過那些經久不衰的文字,我們不僅能看到字里行間透露出的古典文學之美,更能從一杯酒還原一個時代,還原那些影響歷史的思想者們,感受他們潛藏于酒中的樂趣與情思。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李白:酒仙的酒量=13瓶啤酒?
眾所周知,李白好喝酒,幾乎到了無酒不成詩的地步。在他的詩句中幾乎處處彌漫著酒香。著名文學家郭沫若曾專門為此統計過,在李白流傳下來的1500首詩作中,有170余首寫到飲酒。
而對李白“酒量”描述得最為直觀的,應當數杜甫的那首《飲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按照1斗等于10升,1升等于640克計算,李白1斗喝掉的酒就有12斤之多。
不過,若是考慮唐朝當時的酒度數,李白“斗酒詩百篇”的酒量,可能也就是13瓶啤酒的量。資料記載,中國在元朝時期才引入蒸餾技術,酒的度數隨之逐步提高。而在這此前,按照當時最好的釀造技術,酒的度數最多也不超過20度,即使不善飲酒的人,也能喝個兩三碗。
或許這也酒能解釋李白在自己的詩作《襄陽歌》敘述的“鸕鶿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飲三百杯”。鸚鵡杯是唐朝盛行的一種酒器,據《嶺表異錄》和《藝文聚類》記載,這種用鸚鵡螺制成的酒杯,一杯可裝兩升酒,而300杯就是600升酒,相當于600公斤,換算成500ml的酒的話,也就是1200瓶。這樣的酒量,恐怕也只能是在飲酒過后詩興大發才能寫得出來了。
杜甫:萬千愁苦化作杯酒
與生逢盛唐的李白不同,經歷唐朝由盛而衰的杜甫,或許就沒有那么好的“興致”了。在詩作《九日五首》中,杜甫寫道:“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竹葉于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將滿心愁苦融入一杯酒當中,回味著一個時代的世態炎涼。“杯酒”也成為了杜甫詩中常出現的意象。
不過,杜甫也并非沒有酣飲的時候,“田園須暫往,戎馬惜離群。去遠留詩別,愁多任酒醺”,伴隨著情感的迸發,在一番醉意中忘卻煩惱也未嘗不可。
水滸英雄:“灑家”論桶喝
英雄與酒自古便是絕配。而若是論及古文中的齊魯英豪,梁山水泊的108位好漢可謂家喻戶曉。從宋江酒后在潯陽樓上題反詩,到武松酒后在景陽岡上打虎,一部水滸傳,到處都能看到酒的影子。
武松打虎,三碗不過崗的“烈酒”,他喝了整整18碗,而在醉打蔣門神這一章節,武松更是足足喝了三十多碗。他的兄弟魯智深則更是酒量驚人,在他出現的章節中,酒往往都以桶作單位計量,這樣的酒量或許只能用用“高深莫測”來形容了。
曹操:梟雄喝的不只是豪情,還有智慧
如果說水滸英雄的酒飲得“接地氣”,那曹操的這杯酒,便可謂“高大上”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豪邁,幾乎成了他一生的寫照。
而在這位梟雄的世界中,酒不僅能抒發心中的豪情,還潛藏著縱橫捭闔的智慧!吨缶普撚⑿邸芬晃闹校懿俳璞葡騽涮寡“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一個政治家的高瞻遠矚,由此可見一斑。
辛棄疾:一腔報國情,皆寄于酒
文人輩出的山東,同樣曾涌現過很多深諳詩酒文化的世人。在辛棄疾的作品當中,僅粗略統計便先后出現過145個“醉”字,而被后市奉為經典的那句“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無疑是他飲酒后狀態的真實寫照。
而在另一首《西江月·遣興》中,辛棄疾的這番醉意更是被揮灑到了極致:“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曰;我醉何如?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明明是自己醉后搖晃,卻以為松樹擺動;明明是自己扶著松樹站起來,卻說松樹要扶他,或許辛棄疾酒量并不勝過一眾梁山好漢,但后世依舊能在他的詩詞中,讀懂他酒香彌漫的多彩世界,以及失落英雄孤寂悲劇的詩酒人生。
李清照:酒杯中的“她”世界
與辛棄疾一同經歷國家由盛而衰變遷的,還有李清照。據朕不完全統計,李清照存世的45首作品里,有23首都與酒有關,且幾乎貫穿了她從少女到女詞人的整個人生。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還是“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是她少女時代幸福生活的寫照;“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憐人似春將老”,“夜來沉醉卸妝遲,梅萼插殘枝”表達的是對丈夫的思念之情;“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則是她于垂暮之年對國破家亡的感慨唏噓。
白居易:醉吟先生
山西杏花村釀酒歷史悠久,也形成了山西人善飲美酒的特點。生于山西的唐代詩人白居易便是如此。在唐代“文化圈”,白居易可是有著“醉吟先生”的雅號,曾有人評價其“詩兩千八百,言飲者九百首”,以展現他對美酒的熱愛。
不過在白居易自己的詩作中,自己雖愛好飲酒,酒量或許并不大——“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大雪將至,新酒香濃,白居易只邀朋友共飲一杯。
劉禹錫:干了這杯勵志酒
河南自古便定鼎中原,是經濟發達的農業種植區,時至今日也是酒類消費大省。這樣的地方當然少不了幾位愛酒、懂酒的詩人,洛陽詩人劉禹錫便是其中之一。
他的一首“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 暫憑杯酒長精神”,將自己對好友的囑托與期望都融入到了杯酒當中,成為流傳后世的勵志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