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大師杰西斯·羅賓遜(Jancis Robinson)曾經說過,關于維歐尼(Viognier),最傳奇的莫過于它“大起大落”的發展歷史。這種曾掙扎在“絕種”邊緣的葡萄,因為種種原因,又重新盛行。后來,這種葡萄被傳到美國加州(California),甚至到了更遠的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如今,它已成為釀酒葡萄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明星”。用羅賓遜的話說,就是“現在,我可以大膽地把維歐尼列為國際上一個主要的葡萄品種了。”
一、維歐尼的起源▲▲▲
盡管我們無從考證維歐尼的準確起源,但大部分人都認為,維歐尼最早起源于羅馬帝國。相傳在公元281年,羅馬帝王命人從達爾馬提亞(Dalmatia)向孔得里約(Condrieu)引進維歐尼葡萄植株,讓因戰爭而變得千瘡百孔的葡萄園恢復生機與活力。之后,維歐尼就在北羅訥河谷范圍內得到廣泛種植。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二、維歐尼的發展▲▲▲
維歐尼雖有源遠流長的歷史,但種植面積與產量并不穩定。上世紀六十年代,維歐尼的種植面積曾大幅削減。據1968年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維歐尼主要集中在孔得里約,少部分在羅訥河谷(Rhone Valley)的右岸。然而,到了八十年代,維歐尼出現了復蘇的跡象。它在羅訥河谷的種植面積一度擴大至32公頃,并被約翰·奧爾本(John Alban)等人傳播到美國的加州。與此同時,加州的另一批葡萄種植者也從羅訥河谷引進新的葡萄品種,他們認為這就是當地特有的瑚珊(Roussanne),并在加州廣泛種植。
直到1998年,人們才恍然大悟:這并不是瑚珊,而是維歐尼。至此,維歐尼在美國的種植面積已相當喜人。到了2003年,它的種植面積已經超過800公頃,并主要分布在中央海岸(Central Coast)產區。當然,它在自家的表現也不俗。到2011年為止,僅僅是在孔得里約,維歐尼的種植面積就已高達160公頃。
三、維歐尼的特性▲▲▲
雖然抗旱能力較強,維歐尼還是不能擺脫“嬌貴”這個評價。它需要生長在溫和的氣候下,稍照料不好,就極易染上白粉病或發霉,在天氣潮濕的情況下,尤為嚴重。維歐尼屬于早熟品種,在九月初就開始進入收成期了。不過,由于維歐尼開花較早,它極易受到春霜的災害,種植者不得不采取應對措施以保證產量。
維歐尼呈較深的金黃色,帶有濃郁的杏子、桃子和紫羅蘭等花果香。由它釀造出的葡萄酒酒體較飽滿、酒精度較高,口感有時接近粘稠,帶有礦物質風味。
最近十年,維歐尼已成了聞名遐邇的葡萄品種。在法國,維歐尼的種植面積迅猛增長,毫無疑問的是,這一勢頭還會繼續。
在法國及其以外的地方,維歐尼都是一個可塑性極強的混釀搭檔。無論是在傳統產區,還是在新世界,如美國、巴西、烏拉圭、智利和阿根廷,以及另一個半球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維歐尼都有著出色的表現,并備受釀酒師和消費者的喜愛。可以說,維歐尼是一支“潛力股”,至于未來如何,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