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人在知乎上提問:做什么事可以迅速提高生活品質?
最高點贊的回答只有一句話,卻一語中的:定期扔東西。
這回答的言下之意就是,定期做Delete,不斷做減法,減去一些無謂的東西,這樣可以提高你的生活質量。
酒哥想說,其實喝酒也是這么一回事。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生意有一個合作伙伴,很喜歡囤酒,酒架放滿了放酒柜,酒柜滿了又擺到書桌上。
這些酒,他并不都喝,只是名家推薦就買來放著。
但前不久他和酒哥說,這些酒剛買的時候還挺順眼的,現在堆在一塊,看著有點煩。
酒哥當時給了他一個建議:花半天時間清理這些酒,喜歡的留下,無感的打包送人。
他照辦之后,心情豁然開朗:「不僅空間騰出來了,而且看著酒架上都是自己喜歡的酒,整個人都舒暢了。」
當中的道理很容易明白,生活本來就很簡單,過多的物質,反而會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
喝葡萄酒的人,時常會出現這幾種現象:
覺得「大家都在推崇的酒都是好酒」,于是不管是不是喜歡的口味,逼自己硬著頭皮喝……
認為「搞促銷的酒便宜」,大量囤貨,于是同樣的酒喝了足足一年……
推崇「多喝才能提高品位」,對酒來者不拒,不管質量好壞,于是品味越來越偏……
喝酒本身是一件愉悅的事,但不斷做加法的喝酒形式,是在囤積壓力,是在逼迫自己遷就、改變口味。
西方有一句話「Drink less but better」,意思是喝得多不如喝得精。
話說的很對,將那些「不需要、不適合、不愉快」的酒減掉,替換為「需要、適合、愉快」的酒,這才是每個人都該學會的生活方式。
網上有人如此調侃酒局:酒局和死亡、稅收一樣不可避免。
足見酒局在大眾生活中的普遍程度,對于愛酒的人,遇到酒局出現的幾率就更高了。
酒哥在業內認識不少銷售員,他們視酒局為家常便飯,去過的酒局真比我們吃飯還多,而且他們混酒局有個規律——剛開始的時候,逢酒局必到,越往后就去得越少。
酒哥問過一個銷售員當中緣由,他回了一句:
因為摸出道兒了,知道很多酒局其實是在做無用功,于是去得就少了。
我們去酒局,一方面是為了酒,另一方面是為了社交。
如果都是純粹的“酒肉朋友”,又沒有好酒可喝,那么這場酒局的意義何在?這類酒局,還沒一個人喝悶酒來的爽。
維系人際也好,一起品酒交流也好,每件事都要找到對你有價值的地方,否則很容易變成消耗自己,浪費時間。
這個世界很忙,每個人也都很忙,我們要學會減去無效的酒局,把時間留給更值得的地方。
高層次的喝酒,不僅僅體現在選擇喝什么酒、選什么樣的酒局。
它還體現你和什么人喝酒,去什么樣的品鑒會。
和某些人喝酒,我們可以相談甚歡,越喝越開心,而和另外一些人喝酒,卻越喝越不愉快。
原因很簡單,不是每個人都能和你相處愉快,喝得開心。
喝酒需要對的酒,以及對的人,這就需要不斷減法,篩掉這一批讓你做無用功的人。
去品鑒會也是一個道理,有些極度商業化,形式化的品鑒會,完全不值得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必須減去。
剩下的那些好的品鑒會,你不僅可以喝個夠,而且還可以從中發掘好酒、開發客戶、和懂酒的人交流,提升自己的鑒賞水平。
這就是做減法的好處,它可以幫你定期做一次垃圾清理,去其糟粕,留其精華。
有句古話:良田千傾不過一日三餐,廣廈萬間只睡臥榻三尺。
它傳達的信念就是,我們的擁有都是有限的,所以要懂得在有限的人生中,選擇最好的一切。
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未經審視的酒,不是你擁有它們,而是它們占有你,所以我們才需要做減法,減掉無謂,留存有效。
生活也罷,喝酒也罷,對品質的追求都不可缺少。
何況生命有限,如果不做去減法,篩掉糟粕,那么我們人生就真的太草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