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100年來中國最動聽的十句情話中,有一句來自湘西籍文學大師沈從文。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云,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沈從文,這個只有小學文化的湘西“鄉下人”,不小心闖蕩了到大城市。他甚至連標點符號都不會用,卻不得不憑藉手中的筆與城里的教授、博士們分享一杯生活的羹,其艱難可想而知。那時的他不舍晝夜地奮筆疾書僅僅是為了吃飽穿暖,其情態使人深深體味到人生的艱難與悲涼。后經徐志摩等人的推薦,年近三十的他才來到胡適主持的中國公學,當了一名教授低年紀文學課的講師,算是有了一份比較體面的工作。那時誰也想不到,他日后會寫出《邊城》,將他深愛的鳳凰古城描繪的如夢如歌,蕩氣回腸。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沈從文是愛酒的,也是愛美人的。一位小學還沒畢業的大學教師,自卑又木訥,卻憑借一腔赤城,贏得了白富美張兆和的芳心,成就了民國時期的一段愛情佳話。
張兆和的美麗和高雅氣質讓沈從文一見鐘情,使這個潦倒的書生開始了漫長的求愛歷程。沈從文跟得很緊,追得很累,而張兆和只是沉默。在肯定沈從文是個好人的同時,張兆和對他竟是毫無感覺。盡管對沈從文連篇累牘的情書不勝其煩,還是個孩子的張兆和卻找不到適當的辦法拒絕沈老師的熱情。她以為沉默是最好的拒絕方式,因而對沈從文的求愛信照例不復?缮驈奈牟还苓@些,依舊勤快地寫他的情書。
沈從文的信并不是一味鋪張濃烈感情,他只是娓娓道來,像是與張兆和講道理。但從平淡的文字中,讀者分明感覺到那種“舍你其誰”的韌勁。在1931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以做張兆和的奴隸為已任。他說,多數人愿意仆伏在君王的腳下做奴隸,但他只愿做張兆和的奴隸。
“‘萑葦’是易折的,‘磐石’是難動的,我的生命等于‘萑葦’,愛你的心希望它能如‘磐石’”
“望到北平高空明藍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給我的影響恰如這天空,距離得那么遠,我日里望著,晚上做夢,總夢到生著翅膀,向上飛舉。向上飛去,便看到許多星子,都成為你的眼睛了。”
在沈從文鍥而不舍的追求之下,張兆和堅如磐石的心也開始動搖起來:“自己到如此地步,還處處為人著想,我雖不覺得他可愛,但這一片心腸總是可憐可敬的了。”
有關沈、張的愛情,還有一段故事被傳為佳話,沈從文曾對張兆和說:“如果爸爸同意,就早點讓我知道,讓我這鄉下人喝杯甜酒吧。”等到父親終于同意了這門親事之后,張兆和即拍電報給沈從文:“鄉下人,喝杯甜酒吧。”電報員覺得奇怪,問這是什么意思,張兆和不好意思的說:“你甭管,照拍好了。”
1933年9月9日,沈從文與張兆和在北平的中央公園舉行了婚禮;楹笊驈奈囊詮堈缀偷呐判蟹Q呼她“三三”,張則稱呼沈為“二哥”,如膠似漆,溢于言表。
邊城—鳳凰,鳳凰—邊城
所謂邊城,就是文學作品中無數城鎮的一個鏡影;所謂鳳凰,就是人世間無數小城中的一個模特。它們或虛或實,向人們展示人類后花園靜謐的秘密。沈從文雖不善酒,卻愛酒,想是最懷念家鄉的一口米酒吧。那座小城,在思念中,漸漸柔軟成他筆下最壯美的文字,帶著米酒的香氣,醉了無數看客。
這是一座奇特的城,有大量的歷史遺存,有歲月的皺紋,有陳年的故事,有古老的傳說,有刀刻的日歷,有五月的風吹動懷鄉的粗布,有粗布上神秘的時間表,有老城模糊的地圖,有舞蹈的空間和自由的意象,有山的印象,有水的素描,有春天的速寫,有夏天的勾勒,有油畫般的潑灑,甚至黃昏的清單。當然,下雨的時候,也有最銷暢的愛情在滾燙的雨傘下匯集,以液體的方式向遠方流去,包括眼淚和歡樂。
因為一個人,愛上一座城。因為一座城,了解到那些纏纏綿綿的愛情,愛情的月掉進甜酒里,不止沈從文醉了,來往的人們也微醺了。
“我明白你會來,所以我等。”
就像在《邊城》中說的:“凡事都有偶然的湊巧,結果卻又如宿命的必然。”相遇便是緣,無論是品一酒,遇一人,擇一城,總會遇到最合適的,從此以后,苦酒、甜酒都會交雜著伴隨一生。
“在青山綠水之間,我想牽著你的手,走過這座橋,橋上是綠葉紅花,橋下是流水人家,橋的那頭是青絲,橋的這頭是白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