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兩篇討論中國人葡萄酒兌雪碧的文章,引起了我的興趣,也想來討論一下這個話題。
一篇是維舟寫的,他說知道這屬于“不正宗”的喝法,不過他并不感到羞恥,而寧愿把這當作中國人民的一個新發明。“歐洲人可以有歐洲人的喝法,中國人也可以有自己的喝法”, 葡萄酒兌雪碧“為什么不可以”?他還舉出歐洲人往咖啡里加糖和牛奶,藏族人在茶中加入酥油的例子,說兌雪碧使干紅適合了中國人的口味,我們何不干脆承認這是一種地方性創新?
另一篇是蔡孟翰寫的,他說,葡萄酒兌雪碧的喝法,歐洲的西班牙早已有之,叫作“夏日紅酒”。 在中歐地區,有一種潑氣酒,是白葡萄酒加上碳酸礦泉水。而不管紅白,與任何帶有糖分的碳酸汽水混合成的葡萄酒飲料,早已在全世界酒類中自成一格,可稱之“清爽酒”。 但要真正兌出新意,令世人眼睛為之一亮,并非易事。“葡萄酒兌雪碧只是土法煉鋼的山寨”。
蔡孟翰對葡萄酒的知識比較淵博,給大家講了很多歐美的混合酒、雞尾酒等,總體上認為葡萄酒兌雪碧是可以的,但中國人這種喝法并沒什么新意、水平。而在我看來,那些潑氣酒、清爽酒之類,都是認真進行的勾兌喝法,并且已經形成了相對固定的飲食文化。就像維舟說的,歐洲人往咖啡里加糖和牛奶,藏族人喝酥油茶。可中國人的葡萄酒兌雪碧算什么呢?不過時臨時性的亂摻而已,而且是一幫根本不懂葡萄酒的人干的,說得不客氣點就是暴殄天物。
中國人當然可以將葡萄酒兌雪碧喝,這是個人自由。如果愿意,維舟或者其他人,葡萄酒兌可樂,兌咖啡,兌茶水都可以,沒人會禁止你那樣做。可是,你自己“并不感到羞恥”,也不能讓葡萄酒兌雪碧成為什么“發明”,這是在侮辱“發明”這個詞好嗎?歐洲人給咖啡加糖和牛奶,并不是接受不了咖啡的口味,藏族人喝酥油茶,也不是那樣才能讓茶適合藏人口味,而是有其道理的。比如藏族人很少吃蔬菜,常年以奶肉、糌粑為主食,而他們又沒我們的茶葉種植、保存條件,用酥油做酥油茶喝幾乎是必然選擇。葡萄酒兌雪碧卻是臨時拉郎配。
各地都有自己的酒文化,葡萄酒或者紅酒,并不就比白酒更高一等。但是,那些很少喝葡萄酒,卻在聚會上開葡萄酒的,基本上是把喝紅酒當成一種品位、情調,向往某種生活方式。可他們又是“土豪”,甚至不懂葡萄酒制作、口味的基本原理?梢哉f,他們喝紅酒多半是在“裝”。裝不下去,便順手拿過雪碧兌著喝,并且還影響了一些同類。可是,這種“創新”會得到普遍承認,最后被主流所接受嗎?顯然幾無可能,他們也沒那個想法。蔡孟翰說葡萄酒兌雪碧是“土法煉鋼”,可謂抬舉這些喝葡萄酒的同胞了。誰這樣喝沒人責備,別振振有詞為自己辯護好嗎?你們不怕丟人,真正熱愛酒和美食,尊重創新和文化的人只能嗤之以鼻。
作者簡介:李清,江蘇揚州人,媒體人,酒評網專欄作者,酒文化愛好者。
“調戲酒評君”欄目即將開通,歡迎酒友關注本賬號(jiuping_cn),并向本賬號提出有關各種酒的各種問題,越逗比越能體現你的智慧哦,酒評君都會不(hao)遺(wu)余(jie)力(cao)的去解答,精彩問答還會出現在下一期的內容推送中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