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釀酒歷史長達數千年,這門工藝一直與科學和迷信結伴而行:科學帶領釀酒工藝不斷進步,但在釀酒師中也流傳著無數的迷信傳說。即使到了現代,人們對葡萄酒的迷信也十分常見,尤其在歷史悠久的波爾多。
過去幾十年,波爾多產區流傳著一個“七之詛咒”──以數字7結尾的年份,往往會給釀酒師或酒商帶來厄運。這種說法到底有何依據?
令人失望的帶“7”年份
實際上,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與數字7相關的年份確實往往表現不佳。例如,1957年的波爾多夏天氣溫很低,而收獲期卻遭遇高溫,導致該年份產區內的紅葡萄酒普遍品質讓人失望,而且由于受到1956年霜災的影響,很多葡萄園在1957年都進行了翻耕等修補工程,因此,波爾多在該年的產量也極低。
而雖然1967年份的波爾多表現不過不失,但是整個70年代,波爾多都平淡無奇,缺乏驚喜,1977年份更是令人失望,果實普遍成熟度不足。1987年同樣難逃7的詛咒,被認為是整個80年代表現最差的兩個年份之一(另一個是1984年)。
投資帶“7”年份需謹慎
1997和2007年份的波爾多葡萄酒,雖然口感柔順,但不適合長期陳年。從葡萄酒品質而言,這兩個年份并不算差,但令人失望的則是它們的市場表現。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FT)的分析報告,1997年份和2007年份的波爾多名莊酒讓投資者損失慘重:FT跟蹤了33款波爾多名莊酒(包括從一級名莊奧比良Haut-Brion到五級莊靚茨伯Lynch-Bages在內的眾多列級莊)在發布后的價格表現,結果發現,投資了這33款名莊酒1997年份的買家,平均損失39%之多,而對于2007年份而言,該數字則是32%。
2017:能否打破詛咒?
波爾多的2017年份被普遍認為是一個不俗的年份。根據Wine Spectator的報道,波爾多去年采收的葡萄普遍成熟度恰到好處,果實的健康程度也讓人滿意。
擁有“葡萄酒大師”和“世界最佳侍酒師”雙重頭銜的Markus Del Monego在其專欄文章中表示,2017年份是傳統波爾多風格的回歸,酒精度較低,擁有極佳的香氣表現。相比2015和2016連續兩個優秀年份,2017年也許稍有不如,但Markus的第一印象是,2017年比2014年表現更好,是一個充滿驚喜的低調年份。
不過,仍然有許多人對波爾多的“七之詛咒”抱有疑慮。美國加州的酒商Clyde Beffa就是其中一位。這位在行業里待了超過40年的資深酒商在接受《金融時報》采訪時表示,2017年份仍然難逃“詛咒”,市場表現不容樂觀,主要原因在于供給量的嚴重不足。去年,波爾多受到嚴重的霜凍影響,葡萄酒大幅減產,相比2016年減少了40%,創下1945年以來最低水平。
倫敦Berry Bros & Rudd酒商的Max Lalondrelle則持相反意見,他認為去年的霜凍主要影響的是低品質的廉價葡萄酒,而名莊酒受災有限,尤其是名莊林立的左岸子產區如Pauillac、Saint-Julien和Saint-Estèphe等幾乎不受影響。
葡萄酒評分機構Wine Lister的創始人Ella Lister表示,雖然2017年份的波爾多葡萄酒并沒有像前幾個年份那樣受到那么多的關注,但是這一年份有不少有待挖掘的好酒,這些葡萄酒由于受到低估而價格較低,因此對投資者來說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相比起2007年份發布時虛高的價格,2017年份的許多名莊酒反而在定價上讓人驚喜。例如,拉菲(Lafite)就將其2017年份酒的定價調低到420歐元/瓶,比起2016年份的455歐元/瓶下降了8%。除了拉菲之外,奧比良(Château Haut Brion)和美訊(Château La Mission Haut-Brion)這兩大名莊的2017年份酒,相比2016年份也分別降價17%和28.6%。
由于拉菲、奧比良等酒莊的2017年份在酒評家中評價不俗,相對較低的發布價使得它們的性價比非常突出,市場前景也讓人看好。也許,2017年份的名莊酒們,可以一舉破解波爾多的“七之詛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