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喝酒的人,可分為三等,“雅”“清”,分別為第一等,第二等是“俗”“濁”,“惡”“污”便是這第三等。這沒有酒德,便是喝酒人中的第三等。我國現代文學家也曾在文章中列舉過酒后數項缺德之事,酒后“缺德”者不妨參照,飲酒重得趣,切莫缺酒德,真正的酒者才能明白的意義。
酒德實現飲酒“中庸”
大凡酒能益人,故有“天乳”、“百藥長”之美譽;酒亦能損人,故有“禍泉”、“腐腸賤”之惡名。損人益人非酒之過,乃人誤用酒也。因酒具有損人益人的雙重性,故需酒禮酒德來達到去損增益,避害趨利,從而實現人與酒的“和諧”和“中庸”的最佳境界。
重塑現代中國白酒禮德之道,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需要。中國的酒禮酒德濫觴于殷商,盛于周,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主流地位后,酒禮酒德沐浴著濃郁的儒家文化色彩,逐漸成為文明的美德風尚,至今仍流淌于民俗文化之中。
作為“禮儀之邦”的中華民族,有“無酒不成禮,無酒不成席”的風俗。我國各民族豐富多彩的飲酒習俗中,無不貫之以禮德的精髓。而酒禮酒德始終是如影隨行,互為滲透,難以舍割。例如,行答謝酒禮、壽酒禮,表達的是感恩之德;行婚酒禮,彰顯的是夫妻恩愛、白頭諧老的美德;向長者敬酒,體現的是尊長愛老的美德;廣泛流行的向他人行敬酒禮中,一個“敬”字,蘊涵著尊重他人、互敬互愛的美德,溢于行表。反之,在行酒中,客人爛醉,既損酒德,亦失酒禮。
如何塑造酒德?
以酒為媒,傳播社會文明
我們需要把禮和德作為中國白酒文化的標桿、酒文化名片定義的內核。在中國悠久的酒歷史長河中,酒作為物質文化產生的同時,與之相伴隨的精神文化也隨之產生。酒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在人類交往中占有獨特的地位。而酒禮酒德是中國白酒精神文化非常重要的內容。因此,酒及酒文化,是傳播人類社會文明、道德風尚最佳的媒介之一。行的是酒,踐的是禮和德。在中國白酒歷史上,酒禮酒德文化非常豐富,而且日新月異,長傳不衰。現代的人們需要進一步強化這樣的意識,去雜承優,并身體力行,全社會形成既要崇尚文明飲酒,又要以行酒傳播文明,飲酒在用,禮德為先的社會風尚。
不斷豐富現代酒禮酒德文明的新內容
酒后不駕車,在執行階級已經納入法制軌道,但是在預防的前期,更在于人們飲酒時的道德約束。強化行感恩酒的恩德內涵,婚宴酒的夫妻長久恩愛,慶功酒對經驗和成績的總結和發揚,在賓客友朋的宴請中,增強誠信的價值觀念。在飲酒交流中,不信謠傳,不傳黃段子,等等。
酒,豪飲也罷、小酌也罷,只要別酒后失德變成“害人精”,當然還是可以被稱為是個“好東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