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時代都有他獨特的特征和記憶,而老酒就是年代的縮影、時代的見證。今天小編給酒友們分享的就是一些名酒的年代特征!
茅臺
茅臺酒是中國的傳統特產酒,在歷次國家評酒會上(1952年、1963年、1979年、1984年、1989年)均獲得“中國名酒”稱號。貴州茅臺酒的風格質量特點是“醬香突出、幽雅細膩、酒體醇厚、回味悠長、空杯留香持久”,其特殊的風格來自于歷經歲月積淀而形成的獨特傳統釀造技藝,釀造方法與其赤水河流域的農業生產相結合,受環境的影響,季節性生產,端午踩曲、重陽投料,保留了當地一些原始的生活痕跡。
內銷茅臺酒的年代與特征
年代特征
20世紀50年代20世紀50年代的瓶型普遍為黃釉土陶瓶
1953年前,茅臺酒采用用工農圖案的商標,酒廠名稱為貴州省地方國營仁懷酒廠,商品名為“的貴州茅苔”,酒的封口為木塞,尿泡皮再貼上方形紙標簽
1956年,“苔”改名為“臺”,酒廠名稱為“地方國營茅臺酒廠”
1958年,酒瓶正標上的文字全部改為簡體字。
20世紀60年代20世紀60年代的瓶型主要為矮頸黃釉土陶瓶、軟木塞、紅膜,1967年下半年,背標開始使用三大革命(三大革命到1983年結束)
20世紀70年代20世紀70年代初。內銷酒出現高瓶頸白玻璃瓶,紅膜
1978年左右,外銷“葵花商標”停用,由于尚有許多剩余商標沒有用完,將“葵花”用于內銷酒上,背標仍為三大革命到1983年為止
20世紀80年代1983-1986年三大革命背標結束使用,外包裝仍然采用20世紀60年代左右開始采用的棉紙包裝,俗稱“地方國營茅臺酒”,從1983年開始,螺旋塑蓋頂部加有“茅臺”字樣的暗記
1986年內銷五星開始使用彩色外盒包裝,年底廠名由“地方國營茅臺酒廠”改為“中國貴州茅臺酒廠”,1986年,內銷五星出現防盜鋁蓋,酒的容量由540毫升改為500毫升,俗稱“鐵蓋茅臺”
20世紀90年代1991年左右從這個時期開始,茅臺開始在正標下方標注度數
1991年左右,內銷五星增加飄帶和紅膠膜,上面分別繡有“中國貴州茅臺酒”和“中國名酒”,“世界名酒”
1996年后改用意大利進口防盜瓶蓋、膠透明無色,噴碼日期直接噴在透明膜上,2000年后,酒廠名稱為“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
外銷茅臺酒的年代與特征
年代特征
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1953年開始生產外銷茅臺,注冊商標為五星圖案“車輪牌”
1958年外銷茅臺注冊飛天商標,使用瓷瓶。
1959年外銷茅臺使用紅色飄帶
1966年外銷茅臺由陶瓷瓶改為螺旋口白玻璃瓶,瓶蓋由木塞改為塑料旋蓋
1967年為破“四舊””飛天“圖案停用,開始啟用”葵花“商標替代直至1974年為止。
20世紀70年代1975年重新啟用”飛天“商標
1976年”飛天牌“茅臺開始使用彩色外盒包裝,酒正標標注酒精度數,為540毫升,俗稱”大飛天“,從這個時期起”飛天”的生產日期沒有在盒子和瓶上標注,只有一個小卡片在箱子里一直持續到1985年。
20世紀80年代1984年開始啟用防盜鋁蓋
1985年“飛天”由540毫升改為500毫升
1986年廠名由“中國茅臺酒廠”改為“中國貴州茅臺酒廠”
20世紀90年代1995年開始,噴碼日期直接噴在紅色封膜上
1996年后改用意大利進口防盜瓶蓋、膠帽明無色,噴碼日期直接噴在透明膜上,
高端酒
特供茅臺特供酒的注冊商標有“五星”及“飛天”,其中“飛天”特供多次在國宴中作為外國元首招待用酒,因此級別更高。
1983年以前,茅臺使用淺黃釉色陶瓷瓶,俗稱“黃醬”
1985年,茅臺黃釉色陶瓷瓶改為深醬色,俗稱“黑醬”
珍品茅臺1986年左右,茅臺開始面向市場推出一系列高端酒,俗稱“珍品”系列,這些酒品質好,甚至超過特供茅臺,其中,1986年推出”茅臺1704”,瓶標左下角寫有漢字“一七0四年”(茅臺1704酒生產到1987年截止。
1987年為更好適應外銷需求,茅臺將“一七0四”漢字改為”陳年”二字,并在正標上打上英文字母Aged,該酒生產時間較短。
推出陳年酒后不久,茅臺為這一類型的酒取名”珍品“,當時還有一批”陳年“瓶商標未用完,出于節約目的茅臺酒廠在”陳年“二字上貼上”珍品“二字繼續使用。
年份酒及紀念酒等1997年下半年茅臺酒廠推出15年、30年、50年、80年年份酒,此外,在20世紀90年代茅臺還推出了一系列紀念酒,如香港回歸等。
五糧液
五糧液,四川省宜賓市特產以高粱、大米、糯米、小麥和玉米五種糧食為原料,以“包包曲”為動力,經陳年老窖發酵,長年陳釀、精心勾兌而成,并以“香氣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凈爽、各味諧調、恰到好處、酒味全面”的獨特風格聞名于世。從1963年第二屆全國評酒會開始,連續奪得四屆評酒會“中國名酒”稱號。
內銷五糧液的年代與特征
年代特征
20世紀50年代1952年宜賓酒廠成立
1959年成立”宜賓五糧液酒廠“注冊商標為”交杯牌“
20世紀60年代1963年,第二屆全國評酒會,八大名酒之一,榮獲“國家名酒”稱號
1966年,生產“紅旗牌”五糧液
20世紀70年代1972年,停止使用“紅旗牌”商標改用“長江大橋”商標
1979年,第三屆全國評酒會被評為八大名酒,并獲得“優質”獎章,此后生產帶有“優質”獎章的五糧液,俗稱“優質五糧液”
20世紀80年代80年代初,停止使用“長江大橋”商標
1981年重新開始使用“交杯牌”商標,一直使用到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
1987年開始,五糧液開始標明度數、容量(60度未標度數)
80年代中后期出現鋁質瓶蓋五糧液
1987年左右出現“金標”五糧液,即五糧液圖案為金色。
1988年左右出現“對稱標”五糧液也既是五糧圖案對稱形式
20世紀90年代1990年代初期推出主打產品“長城五糧液”(大約在1993年)
1998年,五糧液酒廠改制,更名為“四川省宜賓五糧液集團有限公司“
外銷五糧液的年代與特征
年代特征
20世紀70年代1964年五糧液開始出口
20世紀70-80年代中期”四川糧油“和”湖北糧油“經營外銷五糧液,酒標底色為白色,瓶蓋為塑料蓋,俗稱”白長江大橋牌“五糧液
20世紀80年代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五糧液瓶型主要為麥穗瓶,在此期間也有外銷蘿卜瓶五糧液,20世紀80年代的五糧液是塑料蓋與鋁蓋并存。
20世紀90年代1990年后出現外銷”長城“五糧液
在此期間出現過外銷鋁蓋”長江大橋“牌五糧液用于出口
劍南春
劍南春是中國傳統白酒品牌,產于四川省綿竹市,因綿竹在唐代屬劍南道,故稱“劍南春”,其主要原料為糯米、大米、玉米、小麥、高粱 、水。劍南春酒為濃香型白,該酒分別于1979年、1984年及1989年全國第三、四、五屆評酒會上獲得“中國名酒”稱號。
劍南春的年代與特征
在酒廠名稱方面,劍南春及其系列酒有時會出現表達不規范的情況,同一時期的酒,廠名曾出現過”四川綿竹國營酒廠“、”四川國營綿竹酒廠”、“四川綿竹酒廠”等不同表達方式
年代特征
20世紀50-70年代1958年,“劍南春”酒誕生,在之前是綿竹大曲
早期劍南春采用“綿竹牌”注冊商標,紅色酒標以及圓玻璃瓶型,封口主要有三種類型:木塞、塑料蓋、壓蓋,該類型紅標劍南春到20世紀80年代初在市場上逐漸消失。
1979年,劍南春酒在全國第三屆評酒會上獲得“中國名酒”稱號,因此于1979年前瓶頸標為“注冊商標”,1979年以后瓶頸標為“中國名酒”
20世紀80年代1983年出現方瓶短塑料蓋到1984年左右截止。
1983年“綿竹”商標變更為“劍南春”
1984年出現方瓶短塑料蓋到1987年左右截止。
1984年酒廠名稱正式更名為“四川綿竹劍南春酒廠”
1987年出現方瓶防盜白鋁蓋,250毫升以下的劍南春仍繼續使用塑料蓋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出現方型瓶金鋁蓋
1987年出現蓮花瓶白鋁蓋用于內銷。
20世紀90年代1994年左右出現蓮花瓶黃鋁蓋
外銷劍南春是從1974年開始,外銷酒通常為“蓮花”瓶型,商標有“綿竹牌”和“長江大橋牌”兩類,后又變更為“劍南春”牌,由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負責出口。
汾酒
汾酒,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因產于山西省汾陽市杏花村,又稱“杏花村酒”。汾酒以工藝精湛,源遠流長,素以入口綿、落口甜、飲后余香、回味悠長特色而著稱,在國內外消費者中享有較高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汾酒在歷屆全國評酒會上榮獲“中國名酒”稱號
汾酒的年代與特征
年代特征
1951年~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此期間主流瓶型為壓蓋啤酒瓶和扁平小瓶型,山西省專賣事業公司出品,酒標上有巴拿馬大獎章圖標
20世紀50年代后期~60年代中期1954年酒廠更名為山西省榆次專區地方國營杏花村酒廠
1958年酒廠更名為山西省地方國營杏花村酒廠,頸標為專賣事業局專屬的“五星”標志,在此期間出現瓷瓶木塞酒。
20世紀70年年代中后期20世紀70年代沿用60年代已經使用過的《古井亭》商標
在此期間的汾酒除白瓷瓶外還有壓蓋玻璃瓶。
20世紀80年代20世紀80年代初,出現不同工藝形式器型的白瓷汾酒及棕色瓷瓶汾酒,使用塑料蓋
20世紀80年代初,玻璃瓶汾酒的瓶蓋更換成短螺旋蓋
1986年左右,琉璃瓶汾酒出現了粗瓶長螺旋蓋,該種粗瓶長螺旋蓋瓶型在1988年全面取代之前的瓶型,成為玻璃瓶的主流瓶型。
20世紀90年代1992年,長螺旋蓋上出現噴碼
1954年,汾酒獲得出口權,出口汾酒使用《長城牌》商標,由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銷售,瓶型有白瓷瓶和玻璃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