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時,人們一般將寒食節與清明節合為一個節日,有掃墓、踏青的習俗,始于春秋時期的晉國,這個節日飲酒不受限制。據唐代段成式著的《酉陽雜俎》記載:在唐朝時,于清明節宮中設宴飲酒之后,憲宗李純又賜給宰相李絳酴酒。清明節飲酒有兩種原因:一是寒食節期間,不能生火吃熱食,只能吃涼食,飲酒可以增加熱量;二是借酒來平緩或暫時麻醉人們哀悼親人的心情。古人對清明飲酒賦詩較多,唐代白居易在詩中寫道:“何處難忘酒,朱門美少年,春分花發后,寒食月明前”。杜牧在《清明》一詩中寫道:“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我在酒類知識科普中介紹了很多釀酒的工藝、飲酒與健康的關系等等,那么既然從古時就有清明飲酒的習俗了,現在回到最根本的一點上,酒的起源是什么?對于酒的起源據史書記載的說法引錄五種:
1.上天造酒說:在竇革所撰的《酒譜》中說“天有酒星,酒之作也,與天地并矣”。此說認為天地與酒同齡,天上的酒星就是用來作酒的。素有詩仙之稱的李白,在《月下獨酌·其二》一詩中有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的詩句;東漢末年以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自詡的孔融,在《與曹操論酒禁書》中有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之說;經常喝得大醉,被譽為鬼才的詩人李賀,在《秦王飲酒》一詩中也有龍頭瀉酒邀酒星的詩句。當然誰也不相信酒是上天造的,只是釀造的歷史實在是太久遠了。
2.猿猴造酒說:古代山林,果實盈野,猿猴以采食野果為生,夏秋季節,碩實累累。它們將吃剩下的果實、果皮扔在巖洞石縫中。這些果實、果皮腐爛時,果皮上的野生酵母菌使果實中的糖分自然發酵,變成酒漿,這就是天然形成的果子酒,人們把這種酒稱為“猿酒”。
3.黃帝造酒說:古代人們給后人留下了很多傳說表明,在黃帝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開始釀酒。當時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發明了“酒泉之法”并曾有“湯液酒醪”之論,因此,后人也曾尊他為酒的創始人。西漢人所著《孔叢子》有“堯酒千盅”之句。而唐朝陸龜蒙甚至編了一個關于舜的父親瞽叟用酒加害舜的故事。漢代成書的《黃帝內經素問》中記載了黃帝與歧伯討論釀酒的情景,《黃帝內經》中還提到一種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動物的乳汁釀成的甜酒。顯然,他們認為,酒的發明并不是由杜康、儀狄所作,而是要早得多。據說《神農本草》已著酒之性味,也就是酒在神農時代已經發明了。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是華夏民族智慧的化身,很多發明創造以及許多美麗的傳說都可能出現在黃帝時期。
4.儀狄造酒說:在史籍中有多處提到過儀狄造酒,認為儀狄是造酒的鼻祖。"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成于儀狄"。意思是說,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時候,就有各種各樣的造酒的方法,是儀狄將這些造酒的方法歸納總結出來,始之流傳于后世的。能進行這種總結推廣工作的,當然不是一般平民,所以有的書中認定儀狄是司掌造酒的官員,這恐怕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有書載儀狄作酒之后,禹曾經"絕旨酒而疏儀狄",也證明儀狄是很接近禹的"官員"。
5.杜康造酒說:魏武帝曹操在《短歌行》中吟道:“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自此以后,認為酒就是杜康造的說法就比較多了。傳說杜康小時候放羊,晌午在酒泉溝吃飯,那兒桑樹叢生,且有清泉,杜康常在此處緬懷先祖,飯難下咽,將飯食扔進身邊的桑樹洞里,日積月累,剩飯積得很厚,杜康不思飲食,日漸消瘦,鄰居給了他一些曲粉,無意中他又將曲粉扔進了樹洞,樹洞里的飯被曲粉發酵成了酒。杜康飲了些酒,才發現它能為他解憂肋興。他認真總結了“空桑積飯”和“加曲發酵”的道理,開始了釀酒。
清明思故人,可以小飲幾杯懷古,但切記莫要貪杯,適量飲酒才有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