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拿起一瓶葡萄酒,除了酒名,你第二個會在意的通常就是年份。年份深深的刻在葡萄酒的血液之中,我們已經對其習以為常。
但其實想想,這種習以為常其實很不尋常,你不會在意不同年份的大米、面粉的味道有什么區別,即使是酒類產品,你想想身邊常見的酒,不管是白酒,啤酒,黃酒,清酒,威士忌,很少有酒會特別強調生產的年份。
那為何葡萄酒有別于其它農產品和酒類,如此在意年份呢?到底什么樣的因素又決定了一個年份的好壞呢?
1. 為何葡萄酒強調年份?
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釀酒葡萄酒確實對年份的氣候區別敏感,而且人們愿意強調這種區別。
人們發現了葡萄對氣候敏感,每年味道都不一樣。轉而開始品鑒葡萄酒,而不是不加分別的大口喝酒。
人們的這種在意,又反過來助推了種植和釀酒技術的發展,進一步放大了年份的區別。
種植和釀酒技術就像一個放大器,把葡萄本身的差別放得更大。更好品質的葡萄(更好的年份),在現代種植和釀造技術的幫助下,和品質不好的葡萄(不好的年份),最后釀出來的酒區別越來越大。
想要感受一下這種技術帶來的區別,你可以去試一下不同年份的同一款自然酒。自然酒因為大多不使用現代的種植和釀造技術,你會發現不同年份的區別十分微小。而現代風格的的葡萄酒(尤其是氣候每年差別較大的歐洲產區),不同年份味道區別會很明顯。
就這樣,人們發現葡萄酒每年味道不一樣——開始品酒而不是喝酒——技術發展進一步擴大年份區別——更精細的品酒——技術再發展擴大年份區別……
這樣正循環個幾輪,人們越來越在乎葡萄酒年份的差別,在葡萄酒上標注年份就變得深根蒂固了。
(更現代的釀酒技術試圖釀出“完美”的酒,通過各種后期加工,反而縮小了年份區別,不過這是后話。)
相反,大部分農產品和釀酒葡萄比起來,對氣候并沒有如此敏感。即使敏感,也得有人開始“品”的過程來啟動這個正循環。你能想象一群人一起品嘗不同年份的橙汁兒,并試圖找出它們的區別么…
至于其它酒類產品,也是強調釀造過程多于原料,并且追求酒風格的穩定,所以你看很多酒上會標10年,20年陳釀,但不會標年份。因為對于這些酒而言,釀造技術帶來的味道改變很大,而且這種改變和原材料品質差別并不大。并且追求風格的穩定。
2. 怎樣的酒是一瓶好酒?
要弄清一個好年份需要什么條件,就需要先弄清好酒都有什么標準。因為好年份就是能滿足好酒標準的年份。
盡管每次一說到好酒的標準是什么,都會引發一陣唇槍舌戰,就像好吃的標準很難被定義一樣。但以下6個標準,還是被廣泛接受的:
復雜度
好的葡萄酒需要有很多層次的香氣和味道。一款味道單調的酒,肯定質量不會太出色。
濃郁度
指葡萄酒的香氣和味道的強度。在味道平衡的情況下,越濃郁的酒越好。
平衡度
指果味是否能和骨架(由丹寧+酸度+酒精感構成)相輔相成。一款濃郁的酒,需要強勁的骨架去支撐,不然喝起來會很膩。反之,如果葡萄酒骨架太強,而沒有足夠的果味,喝起來也讓人十分難受。
質感
細膩的丹寧,順滑的果味,酸度也不能有過于尖銳的感覺。
余味
好酒的余味是悠長的,喝下去后很久在嘴里都還有感覺。
典型性
波爾多的赤霞珠喝起來要像波爾多的赤霞珠。這是一個好酒的“特點”而非“標準”,因為典型性并不能給一款酒加分。但那些沒有典型性的酒,要么是種的時候就沒種好,導致get不到產區風土的精髓;要么就是釀酒的時候過多人工干預,而過度干預通常會對酒質適得其反。因此最后你會發現,好酒都有一定的典型性。
3. 好年份需要什么條件?
有了好酒的標準,那剩下的問題就是,什么樣的氣候條件能造就這些品質。而擁有這些氣候條件的年份,就是一個好年份。
看了以后你會發現,從春到秋,從抽芽到收獲,一個好年份需要的條件實在是太苛刻了!怪不得好年份那么少見,而且酒價會被炒得那么高!
讓我們從葡萄的生命周期來進行說明:
01、時期
抽芽&開花
氣候
宜溫暖,晴朗;忌陰冷,霜凍,大風,多雨
原因
溫暖的春天能幫助葡萄藤快速且均勻的抽芽&開花。相反,陰冷和霜凍的會把這個過程拉長,導致最后果實成熟不均勻,甚至有可能完全成熟不了。成熟時間不同的果實,在采摘的時候成熟度難免不均勻,直接影響酒的味道。大風,多雨則會打落葡萄花影響產量,嚴重的霜凍更是有可能會凍死葡萄藤。
影響
早期的霜凍和風雨會明顯影響葡萄的產量,從而造成產量下降,提高釀酒成本。通常葡萄后期生長會彌補早期開花時帶來的不良影響從,這個時期影響的只是產量而非質量。但如果早期寒冷天氣過于延長,會導致葡萄果實的成熟程度不一致,會有粗糙的丹寧和尖銳的酸度影響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