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的年份,是每一個葡萄酒愛好者都無法回避的問題。初學者可能會認為“年份越老越好”,也有許多發燒友對不同產區的好、壞年份了如指掌,甚至對每一年重要產區的天氣狀況都十分關切。我們都知道經典年份的葡萄酒(如82年拉菲)更容易受到市場追捧,但是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年份差異是否真的那么重要呢?
什么是“年份”?
所謂“年份”,指的就是葡萄收成的那一年。年份之所以值得關注,是因為某個特定年份的氣候會對當年的收成質量造成影響。每一年,專業的葡萄酒媒體如Wine Enthusiast、Wine Advocate和Wine Spectator等都會依據氣候條件對年份進行評分,以及非常詳盡的年份參考,引導消費者哪些年份適合當下飲用,以及哪些年份還能夠陳放一定時間。。
“年份”其實不重要?
針對年份之間的差異,2015年芝加哥大學教授Roman Weil進行了一個實驗:他召集了270個品酒人,讓他們品嘗市面上常見產區的不同年份的葡萄酒,最后再調查他們對不同年份酒的品質的看法。
實驗結果顯示,參與品酒的人無法分辨出好年份和壞年份的葡萄酒,他們也無法指出不同年份之間的品質差別。不過,波爾多葡萄酒則是唯一的例外,來自波爾多產區的好年份葡萄酒得到了大多數參與者的偏愛。
在這項實驗里面,波爾多葡萄酒的年份差異是唯一能夠被參與者明確分辨出來的,而以下產區的不同年份之間則被認為沒有差別:加州、澳大利亞、西班牙、意大利南部、智利、阿根廷門多薩
《華爾街日報》的葡萄酒專欄作家Lettie Teague也對此持相同意見,她認為波爾多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壞年份(大量的雨水)帶來的影響,而像加州這樣的氣候變化比較小的產區,年份之間的差別則無需太過在意。
對于大多數葡萄酒消費者來說,假如我們購買的是中低價位的葡萄酒,年份差異對葡萄酒品質的影響遠比不上釀酒師在生產過程中的掌控,所以將年份作為買酒時的指南其實并沒有多大必要。
“年份”為何很重要?
相比起使用糧食作為原料釀造的酒,作為果酒的葡萄酒,其品質更多地取決于葡萄果實的質量。也就是說,在假定釀酒師的影響不變的前提之下,當年葡萄的收成對于葡萄酒的最終品質有著近乎決定性的作用。無論你是否能夠輕易品嘗出來年份差別,這種作用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
時至今日,雖然葡萄酒的工業化生產已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讓釀酒師通過各種方法使不同年份的葡萄酒嘗起來非常接近,但是仍然有許多釀酒師遵循傳統的釀酒哲學,他們尊重氣候的變化,選擇讓他們釀出來的酒可以反映出年份的特色。假如某年氣候寒冷,果實成熟度不夠,那么他們釀出來的葡萄酒就會酒精度較低,而且產量也會相應縮減。
換句話說,“年份”重要與否,其實取決于消費者自己。假如你選擇的是大量生產的、年份影響被控制在最小程度的廉價葡萄酒,那么年份差異就不值得花費心思去考量;但是對于像波爾多、勃艮第這樣氣候波動較大的產區,大多數精品葡萄酒的年份差異即使是初學者也很容易分辨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