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沒有?酒桌上最會勸酒的那個,往往是喝得最少的那個。其實,勸酒勸得最有魔性的,是中國古代人……
最早的勸酒多來自上對下的敬酒。三國魏晉時期,中國喝酒風氣很盛,而勸酒風氣更盛!度龂萘x》里的張飛就是十足的酒鬼。自己喜歡喝酒,更喜歡勸酒。每次召集軍官喝酒,都要大家一口悶。誰不喝,就打誰一百軍棍。下屬曹豹不會喝酒,張飛大怒,要打他一百軍棍。眾人求情,張飛才抽他五十鞭子了事。
相對于張飛,劉表算是比較溫柔的,曹丕在《典論》里記載,劉表大宴賓客時,身邊放一根長木棍,木棍的頂端安放一枚長針。如果哪位賓客喝多了,爬到桌底下睡覺,他就拿針扎人家屁股,扎醒后命其繼續喝。
如果說張飛、劉表的勸酒更多屬于個人行為,那曹操、孫權等人的勸酒就有了很強的政治含義……
據《三國志》記載,張繡投降曹操后,曹操很高興,開宴會請大家喝酒。曹操在前面敬酒,典韋拿著大斧子緊隨其后。曹操向誰敬酒,典韋就拿著斧子向誰行禮。那架勢的潛臺詞是:“你喝不喝?不喝爺爺砍了你”。
相比曹操,孫權也沒好哪兒去。在一次宴會上,孫權逼大家喝酒。虞翻假裝喝醉,倒在地上,當孫權要離席的時候,他爬起來就要溜。孫權大怒,拔劍就砍。要不是身邊人拉住,虞翻的腦袋就落地了。
比起這幾位,大家平日里被領導、同事、朋友勸酒的情境是不是幸福多了?
然而,中國歷史上逼酒最絕的算是西晉的石崇。據《世說新語》記載,石崇經常宴請達官貴人,并且喜歡勸酒、逼酒。他的絕招是,讓家里養的美女給客人敬酒、勸酒。如果哪位客人沒喝干美女敬的酒,他就吆喝家丁,把美女的人頭割下來。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客人礙于人命關天,不得不多喝,直到酩酊大醉。后來有一日,石崇宴請武將王敦,王敦偏不信這個邪,無論美女怎么勸酒就是一滴也不喝。石崇毫不猶豫地連續殺了三個美女,以逼迫王敦喝酒。
夠變態吧……
當然,也不是古人勸酒都那么簡單粗暴,也有非常文雅有風度的。
古人好吟詩作對,所以在酒桌上為了更優雅又不失風度的喝酒情況下發明了“勸酒令”、“賽詩詞”和“猜燈謎”。當然,這都是發生在古代文藝青年的圈子里……
古人的勸酒令絕對不是“敢情深一口悶”這么低俗。要說最會勸酒的一定少不了大詩人李白。
李白天生好飲酒,甚至“調戲”楊貴妃的時候都是酒不離手。李白勸酒更是有一套,邊喝邊作詩,代表作便是《將進酒》。雖然李白經常在寫詩的時候小酌一杯,但李白喝的酒,酒精度都不高的。
比起李白,王維的勸酒功力恐怕要略勝一籌,“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飽含了對朋友的戀戀不舍,喝了這杯,就再沒有故交好友一起暢飲了,誰還會不喝呢?
白居易與劉禹錫,不僅是職場失意的病友,更是酒場上的酒友。“更待菊黃家醞熟,共君一醉一陶然”。雖然二人在政治上失意,但在友情上確是肝膽相照。人生最大得成功不是當你光芒萬丈的時候別人的膜拜和敬仰,而是當你一無是處的時候仍有人愿意一直陪你同甘共苦。
與古時候一樣,現在的敬酒、勸酒也都是具有強制性的行為,多發生在官場、商場。酒桌上的勸酒、敬酒、罰酒把人際關系搞得極為復雜,處處險象環生。為了混跡這些酒場,中國人練就了虛偽、陰險、狡詐的應對手段,做出了很多極為庸俗的行為。很多人犧牲自己的健康,以獲得別人的肯定與認可。原本簡單的人際交往,因為特殊的酒文化搞得復雜難測。
敬酒便是對他人的尊重,不接受就是瞧不起人。如果不回敬更是沒有教養的表現。既然成了習俗,人們也就習慣了,習慣了就成為社會規則。很多人即便是不能喝,礙于所謂的習俗、習慣,也不得不硬著頭皮上。整個社會風氣因為這種敬酒、勸酒的習俗,搞得烏煙瘴氣。
勸酒文化,捆縛住的,不僅是被勸酒的人,主動勸酒的人也不見得多享受。世界上嗜酒的國家多的是,比中國愛喝,能喝的多了去了,但大多是自己愿意喝、喝得開心!自己推脫不喝而想盡辦法讓別人多喝的,這種酒桌上的世俗、功利之風,我們還是不要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