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權的更替、朝政的興衰,政治、經濟因素起著關鍵的作用,但是,在中國古代封建專制國家里,皇帝個人品德的好壞有時候確實會影響到國家民族的命運,甚至會改變進程。而皇帝品德的好壞又與酒有著不容忽視的聯系——所謂的“聲色犬馬”一般都以酒作前提。這樣,我們在談到王權的更替、朝政的興衰時,又不能完全忽略酒的影響,不能不把酒與皇權聯系起來。
談到酒與皇權的關系,我們不能不首先想到一個陰森可怖的字眼:鴆酒。在封建社會里,皇恩浩蕩,皇權無邊,皇帝的話就是“圣旨”,君讓臣死臣不能不死,沒有任何評公擺理的余地。有時為了讓死者死得“體面”一點,要么賜他一把短刀,要么賜他一條白練,要么賞他一杯鴆酒,手段不同,但結果是一樣的:必須死去。秦朝呂不韋專權時,橫行霸道,亂施淫威,連始皇贏政也受他挾持。秦始皇獨攬大權后,為報前仇,就用一杯鴆酒打發他去了西天極樂世界。這種行為為后世帝王、王后、權奸所效仿,漢朝的呂太后更是使用鴆酒的專家。她不但以此手段毒死了趙王劉如意,而且差一點讓劉邦的長子劉肥一命嗚呼。劉肥后來聽從內史的計策,拿出一塊封地孝敬魯元公主才算躲過了這場厄運。東漢安帝在位期間,后宮李氏生了皇子.沒有生子的閻后非常嫉妒,遂將李氏“鴆殺”。武則天稱帝時,太子李弘幾次違背她的旨意,被她用鴆酒毒死。
《南唐書·申漸高傳》記載:南唐皇帝李升害怕老臣周本權力太大,危及他的皇權,就想伺機把他除掉。在一次宴會上,他以賜飲為名,倒一杯鴆酒遞給周本,周本發現了李升的用意,巧為周旋,用杯分出一半酒獻皇上,表示臣子對皇上的“虔敬”。這時,為皇帝演戲奏樂的申漸高走過來,接過周本遞來的酒說:“請皇上把它賜給我吧。”言畢一飲而盡,一會兒腦崩而亡。無奈之下,周本也喝下毒酒。在一般情況下,皇帝若覺得你必須死,賜你一杯鴆酒,作為臣子,你是沒有任何拒絕的理由和反抗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