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帝王將相貪杯者很多,最著名的莫過于夏桀王和商紂王兩個國君了。夏桀王過著“酒池肉林”的生活,每日里花天酒地,驕奢淫逸,導致國家政局混亂,被注重修德的商湯擊敗,在逃跑中身亡。
商紂王的失敗也與他貪酒不無關系,他一甚至飲酒作樂連續七天七夜,他建的酒池肉林極盡奢華,同時令一些男女赤身裸體在池邊嬉戲,結果身敗名裂,周武王大軍兵臨城下,無奈只好自焚身亡。
《左傳》記載:春秋時期,禮法廢弛,鄭國的伯有總是嗜酒如命,并建一個地窖專供他夜里飲酒。子皙帶著駟氏的甲兵攻打伯有,并焚燒了他的地窖。醉酒中的伯有只好舍棄家業,拼命逃奔到雍梁,等到酒醒后才明白發生了什么事,卻什么都晚了。春秋時楚莊王和晉厲公分別率領兩國軍隊交兵,在鄢陵兩軍對壘,楚軍統帥司馬子反口渴想喝水,傭人谷陽卻拿著酒進獻給司馬,平時嗜酒的司馬將錯就錯以酒當水,結果在戰事緊急之時醉臥不起。楚莊王看準一個時機,準備出兵打仗,派人去叫子反,子反推辭說有心痛病。楚莊王就親自到他的帷幄去看望,沒想到一進屋子 卻聞到很濃的酒味,就說:“今天的戰事事關生死,我完全依賴司馬,司馬卻不顧國家的安危醉成這樣,這是要亡掉我的國家,這仗還怎么能再打!”于是氣憤之下,離帳而去,子反慚愧自殺,楚國軍隊班師回國。
對于嗜灑的惡行,古代很多人都有清醒的認識。那些成就大事業的人物,都有克制己欲、以德量行的優秀品質。
大禹時,儀狄釀出了旨酒。大禹喝了之后覺得香甜美好,就多飲了一些,以致沉醉。酒醒后他感慨地說:“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于是就此疏遠了儀狄,也遠離了酒。大禹治水,造福百姓,被人千古傳誦,成為歷史上最賢德的君主之一。
《十六國春秋》曾記載,五胡十六國時期,有一次,苻(fu)堅和群臣們一起喝酒,喝得高興起來,就讓秘書監朱肜(rong)做酒正,命大家必須喝到酩酊大醉為止。大臣趙整有感于酒的負作用,當場就作一篇《酒德歌》,論述了酒對事業的危害。
“地列酒泉,天垂酒旗。杜康妙識,儀狄先知。紂喪殷邦,桀傾夏國。以此言之,前危后則。”苻堅聽了不僅沒有惱怒,還很高興,讓趙整把《酒德歌》書寫下來,做為飲酒的酒戒。并規定,從此之后,每次宴請群臣時,只是依照禮節,最多不得超過三爵。
后漢的崔其作品《酒箴》中也引經據典地論證嗜酒害政:“豐侯湎酒,荷罌負缶,自戮于世,圖形戒后。”講的是古代有一個豐國的國君,因為沉湎于酒而導致亡國滅身。后來人為了引以為戒,就制造了罰飲的酒爵,做成人的形狀,并且把這種酒爵叫做“豐侈”。
北齊時期的高歡,經常君臣歡宴,酒酣耳熱之際,命歌妓唱歌:“朝亦飲酒醉,暮變飲酒醉,日日飲酒醉,國計無取次。”雖然知道飲酒過度會使國家大計無人過問,從而誤國誤民,他卻還是難以自律,可見要想克服自己的欲望有多么困難。同時也說明,那些成就事業的人,首先必須要戰勝自己的欲望。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句話雖然很有道理,但做一個完人還應該是每一個人的追求。放縱自己,追求官能享樂,被自己的欲望牽著鼻子走的人,以致身敗名裂,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屢見不鮮,也是君子安身立命的大忌。修身以德,飲酒有度。飲酒有度,飲酒有時,是酒德的基礎。酒德兩字,最早見于《尚書》和《詩經》,“顛覆厥德,荒湛于酒”,說飲酒者要有德行,不能像古代的暴君那樣。
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葛洪曾論述人的牛理五欲:“目之所好,不可從也;耳之所樂,不可順也;鼻之所喜,不可任也;口之所嗜,不可隨也;心之所欲,不可恣也;故惑目者,必逸客鮮藻;惑耳者,必妍音淫聲也;惑鼻者,必芬馥也;惑口者,必珍羞嘉旨也;惑心者,必勢利功名也;五者必惑,則惑承之禍,為身患者,不亦信哉。”
葛洪認為人的耳鼻口目四種官能的欲望和心的欲望會讓人產生迷惑,從而失去自我的本真,如果忘身逐欲,勢必會招惹禍端,以致身敗名裂。
蘇轍在《既醉德五福論》一文中說:“觀其所以悲傷前世之失,及其所以深懲切戒于后者,莫不以飲酒無度、沉湎荒亂、號呶(nao)倨肆、以敗亂德為首。故曰:百禍之由所生,百福之所由消耗而不享者,莫不急于酒。”
飲酒害德,酒后無德,較輕的常常體現在因酒失去禮儀和尊嚴。有些人酒后興奮,忘乎所以,失去控制,表現為:有的口齒不清,高聲喧嘩;有的越喝越多,不聽規勸,喪失 理性;有的沖動粗魯,肆意挑釁;還有很多酗酒者酒后駕車,造成車毀人亡的事件和惡性傷人事故,那就不是喪德,還觸犯了法律。
《三國志》記載:“孫皓每宴會群臣,無不成令沉醉。置黃門郎十人,特不與酒,侍立終日,為司過小吏。宴罷之后,各奏其缺失。忤視之咎,謬言之愆,惘有不舉。大者即加威刑,小者輒以為罪。”據有三分天下的孫皓,不能繼承祖德,忘記時時面對的威脅,只知歌舞升平,醉生夢死。孫皓每次宴請群臣,都要命令他們必須喝醉。孫皓派十個太監進行監視,對于醉酒有過失的官員處以各種刑罰。孫皓的飲酒失德,最終導致由孫策、孫權歷經百戰,用無數生命和鮮血鞏固的國家一朝敗亡。
《遼史卷七—穆宗本紀》記載:“十八年春正月乙酉朔,宴于宮中,不受賀。己亥,觀燈于市。以銀百兩市酒,命群臣亦市酒,縱飲三夕。十九年春正月己卯朔,宴宮中,不受賀。甲午,與群臣為葉格戲。戊戌,醉中驟加左右官。乙巳,詔太尉化哥曰:“朕醉中處事有乖,無得曲從。酒解,可覆奏。”自立春飲至月終,不聽政。己巳,如懷州,獵獲熊,歡飲方醉,馳還行宮。是夜,近侍小哥、盥(guan)人花哥、庖人辛古等六人反,帝遇弒,年三十九。廟號穆宗,后附葬懷陵。重熙二十一年,謚日孝安敬正皇帝。”遼穆宗嗜酒忘德,雖對自己喝酒誤事有很清醒的認識卻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振作起來。同時不僅自己酗酒不理國事,還要讓群臣買酒,與自己一樣放肆痛飲。遼穆宗放縱酒癮,必然乖謬百出,喪失民心,以致最后因為酩酊大醉.被身邊近侍等人殺害。
酒有酒癮,亦有酒忌,很多人放縱性情,必一飲再飲而快,卻不能稍加節制,適可而止,造成很多人生憾事。飲酒以德,飲酒以量,孔夫子這樣偉大的人物,雖然“惟酒無量,不及亂。”喝很多酒以沒有喝醉為量,還時時反思“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不為酒困,飲酒不醉,飲酒不迷,不以酒害德、害身,方是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