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為百藥之長,《漢書·食貨志》中就曾說“酒,百藥之長”,古人釀酒目的之一是作藥用的,可見在古代酒在醫療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我國悠久的保健酒釀造文化。
保健酒主要特點是在釀造過程中加入了藥材,主要以養生健體為主,有保健強身的作用,其用藥講究配伍,根據其功能可分為補氣、補血、滋陰、補陽和氣血雙補等類型。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的需求也越來越高,追求健康的方式也越來越多。保健酒作為一個全新的名詞,正逐步走進人們的生活。其實,保健酒早在遠古時期就已經出現,只是那時候它更多的是作為“藥酒”被人們認知的。
殷商的酒類,除了“酒”、“醴”之外,還有“鬯”。“鬯”是以黑黍為釀酒原料,加入郁金香草(一種中藥)釀成的。這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藥酒”。
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的一部醫方專書,后來被稱為《五十二病方》,被認為是公元前3世紀末秦漢之際的抄本,其中用到酒的藥方不下于35個,其中至少有五方可認為是酒劑配方,用以治療蛇傷、疽、疥瘙等疾病。
《養生方》是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的帛書之一,其中共有六種藥酒的釀造方法。秦漢時期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的《素問·湯液醪醴論》專篇曾指出:“自古圣人之作湯液醪醴,以為備耳”。“邪氣至時,服之萬全”。這就說古人之所以釀造醪酒,是專為藥而備用的。
漢代藥酒逐漸成為中藥方劑的組成部分,其針對性和治療功效也大大加強。漢代《神農本草經》論述:“藥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漢代名醫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記有藥酒的生產方法實例。還有一例“紅藍花酒方”,故班固在《前漢書·食貨志》中稱酒為“百藥之長”。
晉代葛洪的《肘后備急方》中記有桃仁酒、豬胰酒、金牙酒、海藻酒等治療性藥酒。
南朝齊梁時期的著名本草學家陶弘景在《本草集經注》中提出“酒可行藥勢”,在總結前人采用冷浸法制備藥酒的經驗基礎上,提出了一套冷浸法制藥酒時“凡漬藥酒,皆須細切,生絹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隨寒暑日數,視其濃烈,便可漉出,不必待至酒盡也。滓可暴燥微搗,更漬飲之,亦可散服”,闡明了粉碎度、浸漬時間及浸漬時的氣溫對于浸出速度、浸出效果的影響。并指出71種藥材不可浸酒,可見此時藥酒的制法和用法已不斷完善。
熱浸法制藥酒的最早記載是北魏《齊民要術》中的“胡椒酒”,該法把干姜、胡椒沫及安石榴汁置入酒中后,“火暖取溫”。盡管這還不是制藥酒,但被當作一種方法在民間流傳,故也可能用于藥酒的配制。熱浸法確實成為后來的藥酒配制的主要方法。
唐宋時期,藥酒補酒的釀造較為盛行。這期間的一些醫藥巨著如《備急千金要方》、《外臺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濟總錄》都收錄了大量的藥酒和補酒的配方和制法。唐宋時期,由于飲酒風氣濃厚,社會上酗酒者也漸多,解酒、戒酒似乎也很有必要,故在這些醫學著作中,解酒、戒酒方也應運而生。在上述四部書中這方面的藥方多達一百余例。唐宋時期的藥酒配方中,用藥味數較多的復方藥酒所占的比重明顯提高,這是當時的顯著特點。復方的增多表明藥酒制備整體水平的提高。唐宋時期,藥酒的制法有釀造法、冷浸法和熱浸法。
這一時期,藥酒已開始由治療性藥酒向補益強身的養生保健酒發展,質量有了提高,不僅達官貴人飲用,而且有不少成了宮廷御酒。
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是我國第一部營養學專著,共三卷,天歷三年(公元1330年)成書,收集了不少適合中老年人飲用的養生保健酒。并對酒的利弊概括為“酒味性甘、辛,性熱,有毒,主行藥勢,殺百邪、通血脈、厚腸胃、消憂愁,少飲為佳,多飲則傷神損壽,易人本性,其毒甚也,飲酒過度,傷生之源!”
明代李時珍在其世界名著《本草綱目》中記載補酒方200余種,還有其它名家名著甚多,記錄藥酒不少。這些藥酒大多以燒酒為基酒,與明代以前的藥酒以黃酒為基酒的有明顯區別。以燒酒為基酒,可增加藥中有效成分的溶解。這是近現代以來,藥酒及保健酒類制造上的一大特點。
清代特別盛行養生保健酒,清宮補益酒空前興旺發達。明清的很多藥酒配方采用平和的藥物以及補氣養陰藥物組成,這樣就可以適用于不同的機體狀況,使藥酒可以在更廣泛的領域中發揮作用。
近現代以來,保健酒得到了空前發展,但也有一些波折,藥酒、保健酒逐漸分化。特別是保健酒,在《保健食品管理辦法》出臺后終于取得了合法的身份,與藥酒完全分離。1981年,勁牌公司開始涉足保健酒領域,研發現代保健酒,并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保健酒”的概念,嚴格區分了“藥酒”與“保健酒”。勁牌公司是中國現代保健酒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