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常說,黃酒為引,說的是以黃酒為藥引子,有引藥入經的作用。通常在藥方中具有溫經通絡、活血散瘀的功效。
中醫認為:黃酒性大熱,味甘辛。功能“行藥勢、通血脈、厚腸胃、潤皮膚、散濕氣、養脾氣、扶肝、除風、下氣、熱飲之甚良。”
中醫中藥用酒炮制藥材歷史悠久。相傳夏商時代已將酒用于中藥炮制,我國最早的中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已有藥材的“酒煮”、“酒浸”的記載。近現代酒制藥材包括酒炙、酒燉、酒蒸等,除有規定者外,一般用黃酒。
古人在方劑中用酒(如瓜蔞薤白白酒湯)或使用酒與水煮湯劑歷史久遠。如漢代張仲景所撰《傷寒論》中:炙甘草湯的煎法用酒七升、水八升;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姜湯的煎法用酒水各六升;《金匱要略》中:芎歸膠艾湯的煎法用酒三升、水五升等都屬于在補陰補血劑中加酒以通藥性的實例。
古今用中成藥以酒為引者頗多。古方如薯蕷丸,腎氣丸,天雄散,侯氏黑散等,或“酒服”或“溫酒調服”。后世方如活絡丹,九分散,疏筋丸,七厘散等都可用黃酒送服。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收載的中藥成方制劑中有25種成方制劑需要藥引,其中如小活絡丸,馬錢子散,妙濟丸,活血止痛散,跌打活血散等10種的藥引是黃酒。
中醫與黃酒皆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不應舍棄的內容,古人就有將黃酒視為藥物的記載,這也是兩種傳統文化的巧妙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