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其實也常有“男女”之分。特別在法國波爾多,這個被河流分成了左岸和右岸的城市,正好分當男女對壘的陣勢。自2009年右岸酒的崛起代表女強人時代到來,給男人一點壓力,也是良性的循環,從他們的競爭中受惠的肯定是消費者。這樣一來,我又無比地期待更多女強人的崛起,女強則男亦更強。
最近看的電影中,無論是史上最“單蠢”電影《楊門女將》,還是比男人更高、更快、更強的《急速天使》都在不斷強調女人們不但要頂自己的半邊天,還要把男人那半邊也給頂了,我為之欣喜之余也擔心把姑娘們給累倒了。直到昨天看了老徐的新作《親密敵人》,除了片中無處不在的C牌汽車和L牌電子產品的植入性廣告讓我因反感而印象更深刻之外,這位女性打雞血般的快速變身史讓我不禁感嘆:女強人時代要到來了。電影講述一個小女人Amy因為她男人Derek工作太忙而憤怒地爆發了小宇宙,瞬間由小女人變成了女強人,在事業上開始和男人對抗,在你死我活的一番爭斗以后, 女強人又厭倦了這樣的生活,開始要求做回小女人。
感嘆之余,回想我的老本行——葡萄酒,其實也常有“男女”之分。特別在法國波爾多,這個被河流分成了左岸和右岸的城市。河流左岸的葡萄酒,使用的主要是赤霞珠葡萄品種,年輕時總是扎實、緊澀,如同男人的臂膀般有力,常常被稱為“男人之酒”或“紳士之酒”,代表者就是如雷貫耳的拉菲酒莊(Château Lafite-Rothschild)。而河右岸的葡萄酒使用的主要是美樂葡萄,釀制的葡萄酒往往是豐腴、柔和,猶如女性的胸懷,因此得名“女人之酒”或“柔美之酒”。從17世紀到20世紀,波爾多葡萄酒繁榮昌盛,一支獨秀于世界葡萄酒金字塔的最頂端,因此這一男一女相敬如賓,男人豁達、女人溫柔,十分般配。《親密敵人》中的Amy和Derek在哈佛大學的甜蜜時光便屬于這樣一個狀態,兩小無猜、游山玩水、不愁吃穿,精神和物質食糧處于雙豐富狀態。
時光荏苒,歲月蹉跎,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世界經濟起起伏伏,智利和澳大利亞等新興釀酒國家來勢洶洶,波爾多獨大的日子也是一去不復返,還好河左岸的“男人”德藝雙馨,不但會釀酒還特別懂得包裝自己來賣酒,接連在美國、日本和中國一些新興市場得到了熱捧,酒的價格也是一飛沖天,出盡了風頭。而河右岸的“女人”勤勤懇懇,釀出了量少質高的好酒,卻因性格內斂、不善言辭,于是在很多場合都成了“男人”的陪襯,銷量和價格都倍感委屈。切換回影片,映射的便是Derek進入了投行,風光而忙碌,而Amy成了角落里的隱形女人。
終于,時間到了2009年,河右岸的“女人”hold不住的爆發了,舉起自力更生的獨立大旗和對岸的“男人”叫起板來。特別在中國,“女人”葡萄仿佛是老徐附身一般,頻頻亮劍:“小產量”、“合理價格”、“美樂葡萄更適合中國消費者不喜歡酸澀的口感”等,劍劍都直指河左岸男人葡萄酒的軟肋,而且效果明顯,迅速聚集起一群簇擁者。而一向強勢的“男人”自然不甘示弱,因此以拉菲、拉圖(Château Latour)、紅顏容(Château Haut-Brion)等等為首的河左岸知名酒莊們也是在推廣上擰成了一股繩,“有投資價值”,“赤霞珠葡萄具有強大的陳年潛力”則是他們的核心口號。對于愛酒之人來說,看著他們互掐,猶如看著電影中Amy和Derek在各個國家邊旅游、邊勾心斗角一樣讓人心疼。可再一細想,女強人來了,給男人一點壓力,也是良性的循環,從他們的競爭中受惠的肯定是消費者。這樣一來,我又無比地期待更多女強人的崛起,女強則男亦更強。
懷抱期待回到現實,前幾天到南京大學客座講酒,南京一好友盡地主之誼請我吃飯,同席的還有他那靦腆的女友,席間一言不發,低頭作若有所思狀。飯后趁她上洗手間,八卦的我忍不住問:“你媳婦心情不好嗎?”他說:“她一直比較內向,但是你別小看她,她是一位女強人!”我連忙把嘴捂上。
看激烈的槍戰電影可以喝辛辣或者高酸的起泡酒,看愛情片則適合喝濃郁溫暖熱情的酒款,既然這戲是女強人的崛起,不妨就喝波爾多右岸的“女人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