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品鑒是一門復雜而系統的學科,有的人孜孜不倦的來研究學習它。在葡萄酒品鑒中,有很多品鑒術語讓許多葡萄酒新手愛好者困惑抓狂,今天佳釀網小編就以最平實的語言淺談葡萄酒品鑒中的一些術語理解問題。
給葡萄酒的顏色下定義,不是今人才想到的。百年前便有科學家根據劃出來十個不同層次的紅,從“第一紫紅”、“第一種紅,麗春花的紅”再到最后的“第三種紅,發金色的紅”,分別描述了由新到老的紅酒特征色。
這樣分類讓人抓狂。其實只要你會買衣服、會挑水果或者熟悉花名(要是懂得紅寶石鑒賞就更了不起了),形容“酒裙”很easy(容易)。
區別有一點:紅酒這匹“料子”像綢緞,光澤也有顏色。液面的邊緣,斜著看去,色變淺了,也許仍在紅的色調里,也許已偏向棕黃系,就是這個小細節,是指示年齡或保存狀況的——叫“反光”就很地道。
顏色還好說,你我都有眼見為實。香氣和口感,就虛無起來。
給葡萄酒香氣分類,也是早就有之的事。酒中太多物質揮發性、有氣味,也許近千種。有的氣味之間此消彼長,有的齊頭并進;有的物質含量如此微小,甚至無法檢測出來,但人們卻已經知道它們會對整體香氣有影響。
茶香里有蜜香紅薯香,你我都知道這只是近似、是仿佛、是相似或相同的化學分子喚起的回憶,并非茉莉花一般真的去給茶葉熏過香。紅酒香氣的七八個“家族”,花香、果香、動物香、熏烤香、香料香……以及內部細分出的無數差異,更非“熏香”的表面功夫。釀造過程中發生一系列包括酒精形成在內的復雜化學變化,葡萄果實中原本韜光養晦、默默無“聞”的眾多“芳香前體”發生轉變,或者上演與同一“芳香家族”的化學分子相似、程度不同的“模仿秀”,或者實打實地“原音重現”;新酒培養和瓶陳期間,芳香物質們繼續轉化發展…..通過這些“芳香之旅”,葡萄酒與水果鮮花、與青草苔蘚樹木菌菇、與咖啡或者烤面包、甚至是馬廄或指甲油等種種似乎遙遠而毫無聯系的物質奇妙地拉近了距離,具有了和它們相同或相似的香氣分子。不論是模仿秀的會意傳神,還是原音重現的栩栩如生,百般酒香都是土地、葡萄品種、釀造、培養以及年齡閱歷增長的無聲流露。
世上所有的定義概念,都是為了溝通的需要。心里明白卻講不出來,總會覺得有些孤獨、只愿用詩意感性的詞語,容易落得自個沉醉、旁人沉睡。僅會用最基本的詞語,豐富的內容顯得枯燥單一。品酒專業詞的最大功用是幫助記憶、促進溝通,同時又拿捏著尺度來褒貶。雖然“嚴肅緊繃”,但其實挺好玩。
選衣服得心應手,可一份來自巴黎時裝周的報告未必全都看得懂。波西米亞風、流蘇與涂鴉,表述的內容本質上是一致的,只是用詞不同。如果一支酒真的太酸、或者發甜、或澀口、或者余味中的苦令人不快,學院派說法可能是“酒體不平衡”、“肥膩”、“生青”、“后味不成熟”、或者是“粗糙剌口生硬酸澀”……但就是不情愿直截了當說酸、談甜、評苦、講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