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初,收到加州葡萄酒協會的邀請,說是安排我隨一個高級記者團去加州,我爽快地答應了:一來出去看看外邊的世界(自2006年法國回來后很少出去);二來給自己放個假。準備資料、去北京簽證、順利通過,一切都像15年前那次美國簽證一樣,“You are welcome to America !”
10月18日,我們到達舊金山的時候,正好是當地時間上午10點左右,加州葡萄酒協會中國區總監Christopher Beros先生、夏女士(Michelle)和芳芳小姐已在等候我們,一輛豪華中巴車和一位專業司機把我們接上,加州葡萄酒之旅就這樣愉快地開始了!
美麗的舊金山灣 (San Francisco Bay )
從機場出來,機場沿著美麗的舊金山灣一路北上,很快就到了我們第一站:漁人碼頭。我們從39號碼頭登船,乘坐游艇從海上欣賞舊金山的風景。正午時光,太陽格外燦爛,不由得讓人想起加州的陽光。游艇緩緩駛出碼頭,慵懶的海獅躺在水面的浮床上,蔚藍的大海和遠處的海島映入眼簾,身后是舊金山商業區的高大建筑,右邊是海灣大橋,左前方紅色的吊橋便是著名的金門大橋了。
游艇上有英文解說,游艇經過的每一個景點都有簡短的介紹,游艇越來越快,海風有時吹得睜不開眼睛,幾只白色的海鷗與游艇相伴而飛,時而從船舷飛過,時而在桅桿處滑翔,惹得游人不停地按動快門。大約10多分鐘的時間,游艇便靠近了舊金山標志性建筑——金門大橋(Golden Gate Bridge),1937年建成,是世界上最大的單孔吊索大橋,長2737米,跨越1900米寬的金門海峽。
穿過舊金山大橋,游艇便開始折返。歸途中從另一個方向來看舊金山的全貌,更是另有一番景致,陽光不再那么強烈,市區的建筑和樹木顯得更加明亮。舊金山灣區(San Francisco Bay Area)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的一個大都會區,位于沙加緬度河下游出海口的舊金山灣四周,其中包括多個大小城市,包括舊金山半島上的舊金山,東部的奧克蘭(Oakland),以及南部的圣荷西(SanJose)等。實際上,舊金山灣的地位還不只如此,對于聲名顯赫的加州葡萄酒來說,舊金山灣更是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接下來的行程中會有詳盡的說明。
漁人碼頭(Fishman’s Wharf )
下船后,一行10人沿著碼頭向北,Christopher帶領我們想找到一個合適的餐廳。第一天的行程似乎比較輕松,大家邊走邊看,倒也愜意。漁人碼頭原是意大利漁民聚集的漁港,到了60年代,由于漁獲量減少,后經過商業包裝,形成了有獨具特色的休閑、文化地段才逐漸演變成觀光景點。1978年,39號碼頭(位于安巴卡德羅與海灘街交會處)的啟動更帶動了觀光業的發展。這里聚集了很多的購物中心,路上,舊金山蟹的賣家鱗次櫛比,街上的樂師和藝術家們的表演也是一個接一個,顯然,漁人碼頭是舊金山最熱門的觀光景點。
我們選擇了廣場附近的一家餐廳,大家在二樓中間拼成的一個長條桌子兩邊就坐。沙拉、海蝦、牡蠣、香腸......,美食達人@大菜特意點了舊金山酸面包(Sourdough)請大家品嘗,Christopher特意點了兩瓶干白,算是中國媒體團加州葡萄酒之旅行(CWI China Media Trip )的剪彩儀式了。
在接下來的五天時間里,我們將參觀Sonoma、Napa、Lodi、Livermore等加州四個主要葡萄酒產區。
【酒話 Wine Talk】“葡萄酒旅行”
為什么要用“旅行”一詞,而不是用“旅游”呢?百度的解釋是:旅行不同于旅游(當然了),二者的區別在于:旅行是在觀察身邊的景色和事物,旅游是指游玩,通常是團體出行,在時間上是很短暫的。世界旅游組織對旅行的定義是某人出外最少離家55公里。 為什么這個系列報道要用“葡萄酒旅行”?
第一,從1999年8月第一次出國起,便開始了我的葡萄酒之旅,從1999——2005這段時間,先后走訪過15個國家(其中2000年10月第一次造訪加州)。所以,每趟出國都可以算做一次葡萄酒旅行;
第二,“旅行”這個字眼很酷。這里有個故事,就發生在我去美國駐華大使館簽證的時候。經過預約、排隊、按手印之后,我終于站到簽證官面前,就在前一位剛剛離開窗口之際,突然插進來一位30多歲的中年男子,他好像說了句什么,還沒等我聽清就徑直走到窗口去了。簽證官是位40歲左右的華裔女士,只聽她問道:“去美國干什么?”男子說:“旅行!”還沒等我反應過來,那人就已經萬事大吉轉身離去了。處在驚訝中的我,當聽到簽證官問我去美國干什么的時候,我也隨口說了句“旅行”,但是,她還問了第二句:你是做什么工作的?“葡萄酒相關職業”。就這樣,我也輕松通過了,準備了一大疊材料一點也沒有派上用場。
旅行+葡萄酒=葡萄酒旅行,看著也是挺酷的,你不覺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