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大移民啟動的當年,全國第一個省級葡萄產業規劃——《中國(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文化長廊發展總體規劃》出臺,到2020年規劃葡萄種植面積100萬畝,形成農民脫貧致富、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增長極。
全國第一部葡萄酒產區保護法規,全國唯一一個省級葡萄酒管理機構等在此誕生……寧夏,擰開了葡萄酒產業噴涌的閥門。
一波三折,50余萬株苗木付之一炬
選準產業只是第一步,寧夏自治區領導在思考:要實現產業發展,必須招商引資培育項目,引進龍頭企業,向世界唱響寧夏品牌。
從法國引進幾十萬株葡萄苗木提供給各酒莊,定期舉行推介會,邀請外國釀酒師指導,寧夏大學成立葡萄酒學院……目的只有一個:打造葡萄酒產業投資最優的地區。
幾年時間,世界三大葡萄酒集團之一的法國保樂力加來了,全球優質干邑釀造者軒尼詩來了,國內的張裕、長城、王朝、威龍等一大批葡萄酒龍頭企業在此建起釀酒基地。去年底,寧夏已投產酒莊達72家,在建58家。
當地農民發現,過慣了靠天收的日子,突然多了增收的門道:自己種葡萄,有酒廠收購;外出打工,家門口就是酒莊。
但發展并非一帆風順。
一個慘痛例子讓寧夏記憶猶新。去年,一家企業50余萬株葡萄苗木中有少數染上難治的病蟲害。燒了可惜,但不燒,一旦傳染,毀掉的是整個產業和農民脫貧的希望。最終,政府說服企業忍痛將其付之一炬。
歷史可資殷鑒。1860年至1900年,法國有250萬公頃葡萄因病蟲害傳染而毀滅,損失達760多億歐元。
寧夏葡萄產業發展局負責人說,產業要想走得穩、走得遠,必須嚴格要求,高標準起步。
產業扶貧,打造“造血干細胞”
9月下旬葡萄成熟,酒莊開始了一年最忙碌的季節。采摘、除梗破碎、發酵、木桶陳釀、過濾、灌裝……
銀川市永寧縣原隆村村民景香花也忙著四處采摘葡萄。在六盤山區住了半輩子的景香花不識字,以前很難找工作。令她意外的是,移民至永寧縣后,竟在家門口找到了工作:給一家葡萄園打工。
和她一起移民的鄉親們介紹,原來的山區生活,有時連喝的水都不夠。種田只能種土豆,因為地少缺水,一年收入二三千元,很多娃娃早早地外出打工。
而現在,像景香花這樣的移民,多選擇在葡萄園打工,一年收入差不多有七八千元。當地政府還組織村民培訓,掌握技能后,到酒莊當工人,年收入至少二三萬元。
在寧夏,支撐農民收入的13個特色產業中,葡萄產業躍居第一,去年綜合產值達65億元,比2011年增長306%。
2011年,寧夏農民人均純收入5410元,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77%;而去年寧夏農民人均純收入8410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85%。3年提高了8個百分點!
香醉絲路,世界聆聽中國故事
醇香的葡萄酒改變著寧夏農民的生活,也書寫著中國葡萄酒的傳奇。
2011年,寧夏“加貝蘭2009”紅酒參加世界著名葡萄酒大賽——英國《品醇客》雜志大賽,從挑剔的評委舌尖上捧走了波爾多風格紅葡萄酒最高獎。
大賽評委主席斯蒂文興奮不已:“這是中國開始進入世界優質葡萄酒生產國行列的標志。”
2013年,《世界葡萄酒地圖》將寧夏賀蘭山東麓納入世界產區名錄。近日結束的全球五大葡萄酒比賽之一的柏林葡萄酒大賽上,寧夏葡萄酒捧走9金,轟動業界。
寧夏張裕、留世、西夏王等酒莊的葡萄酒成功登陸英國、瑞典、澳大利亞,外交部將國內第一個“外交使節酒生產基地”授予寧夏西夏王葡萄酒業有限公司……
短短幾年,從擺脫貧困的產業抉擇,到新絲綢之路的中國名片,寧夏讓葡萄酒世界嘩然。
昔日銀川,外國人鮮見。如今前來從事葡萄酒交流的中外人士驟增,以至于銀川機場不得不開始擴建。
美國釀酒師布蘭特在參觀后感嘆,雖然賀蘭山東麓成為世界一流產區還需積淀,但寧夏葡萄酒產業充滿朝氣,正叩響中西方交流的大門。
寧夏規劃,到2020年,葡萄產業實現1000億元綜合產值,成為世界馳名的高端葡萄酒產區。寧夏還有一份莊嚴承諾:到2020年,盡全力解決全部貧困人口脫貧,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
巍巍賀蘭山,見證滄海桑田的又一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