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博若萊,人們都知道博若萊新酒,而不知博若萊傳統風格的酒。筆者有幸親在博若萊2015采摘季時到博若萊一游,小記如下! ≡谶^去幾年,許多中國內地葡萄酒進口商都舉辦并推廣過博若萊新酒節,普遍反饋就是博若萊新酒慢慢被中國許多愛酒人士所喜愛,但是博若萊傳統風格的葡萄酒,仍然處在勃艮第的陰影之下。消費者除了新酒之外,能知道風車磨坊的就不錯了。筆者有幸親在博若萊2015采摘季時到博若萊一游,小記如下。
9月6日,筆者從伯恩(Beaune)乘火車南下博若萊,體驗佳美(Gamey)葡萄獨特的獨特魅力。從火車上看沿途的風景就能感覺到博若萊產區要比勃艮第產區更崎嶇陡峭,后面的走訪也再次印證了這個判斷。
在博若萊產區代表奧樂麗(Aurelie)女士以及法國商務投資署的阿德炫(Adrien)先生的陪伴下,筆者一行人起早摸黑,穿梭于博若萊不同產區,參觀了十多家大小不一的酒莊,品嘗了近100款博若萊不同產區和級別的葡萄酒。筆者認為,在博若萊,酒莊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一、大酒商
以喬治·杜寶夫(Georges Duboeuf)為代表,博若萊新酒之所以如此世界聞名,正是這位已經七十多歲的喬治先生及他所締造的品牌喬治·杜寶夫(Georges Duboeuf)是密不可分的,他成功地帶起每年十一月第三個星期四暢飲博若萊新酒的風潮,并將博若萊葡萄酒引領向全世界。
現在,酒莊掌舵人是喬治先生的兒子弗蘭克(Franck)。當日弗蘭克先生親自陪伴筆者整個早上,先參觀喬治·杜寶夫的葡萄酒博物館,了解博若萊產區的發展歷史,然后搭乘小火車參觀了號稱歐洲最大的葡萄酒工藝園,接著到品酒室品嘗10多款博若萊不同級別葡萄酒。對于筆者挑剔的品酒味蕾來說,喬治·杜寶夫的酒只能算是中規中矩,不過酒標非常漂亮,包裝設計時尚,非常討喜。
二、小酒農合作社
譬如酒農組織(Domaine des Vignerones)正是這樣的代表,7日下午到晚上11點多,筆者參觀了這個組織的3個小酒農。
還記得那天下午,筆者到達布魯依丘(Cote de Brouilly)的總部,參觀完酒莊去到葡萄園參與采摘,當時陽光是那么的明媚,秋風輕撫在筆者的臉上,葡萄農們唱著歡快的曲子,筆者不禁被他們感染,也幫他們收了一筐,他們送給筆者兩串葡萄,那甜美,筆者今日回想起來,口里好似還不能忘
三、獨立酒莊
譬如瑞茲酒莊(Chateau de la Chaize)與多米尼克畢龍酒莊(Domaines Dominique Piron),前者在博若萊當地很出名,有很氣派的城堡和酒窖,占地99公頃,莊主是女侯爵,氣場很強。品嘗了三款酒,品質都很好,比一般的博若萊酒更飽滿有力,不過酒賣得也貴,是博若萊走高端路線的酒莊。后者則是博若萊莫貢(Morgon)的代表,在酒莊里還擺著習主席2014年去法國時品嘗該酒莊葡萄酒的照片。
在博若萊的旅程中,除了美酒,當然還有美食,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當地一道應季的美食:佳美葡萄酒皮渣煮臘腸!剛剛完成發酵使命的佳美葡萄的皮渣被用來做成美食,臘腸沒有了油膩的感覺,多了一份葡萄酒的芳香。
此次博若萊葡萄酒之旅,讓筆者對博若萊這個產區有了更全面的認知,F在回想在博若萊的那幾天,充實而飽滿,猶如2015年的佳美葡萄一樣。雖然筆者想把幾天的行程都濃縮在一篇文章里,但是確實很難,因為風情萬種的博若萊產區,不僅僅有新酒,還有近160家村莊和10個特級村,不同的風土有不同的表現。
筆者參觀的這十多家酒莊除了有資本大鱷,更有貴為伯爵、侯爵家的產業,當然也少不了中小酒農的聯合體。他們作為博若萊產區的代表,雖然不夠全面,但筆者可以管中窺豹。博若萊的酒詮釋了當地土壤的所有香味,并用一種最為清爽輕盈的方式將它們表達出來。而這里的人們,正如博若萊的美酒,坦誠而真實。
回國后筆者查閱了許多資料,更是進一步印證了博若萊這個產區的價值被市場低估了的判斷。英國葡萄酒大師杰西斯·羅賓遜對博若萊的評價:“博若萊是全世界目前最具性價比的產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