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收藏的四大“短板”
白酒收藏已成為中國投資領域的一匹“黑馬”,用中國收藏家協會會長羅伯健的話說:“白酒收藏有望繼葡萄酒收藏之后,成為國內收藏市場一個新的亮點”,但白酒收藏還存在諸多不足和短板。
短板一:體制尚不健全
有收藏酒專家認為,隨著名酒連連漲價,白酒收藏市場雖然出現“炒股炒樓不如炒茅臺”的現象,但是,也暴露出體制尚不健全的問題。羅伯健指出,問題主要體現在:酒類收藏的法律體制不健全;沒有專門的權威部門對其確認價值和市場規范;更沒有權威機構組織拍賣活動。
由于這些因素的存在,從而導致白酒收藏市場的諸多亂象,使收藏酒市場變得魚龍混雜、撲朔迷離。
短板二:價值難以評估
毋庸置疑,一款具有投資價值的收藏酒,離不開稀缺性、歷史沉淀、可維持性和成熟的交易市場這四大因素。“只有品牌歷史悠久、現存量較少、酒品質量高、具有特殊的品位和紀念意義,才算得值得收藏的酒品。”在收藏市場上摸爬滾打15年的收藏家曾驛維說。
然而,目前市場上推出的這些收藏酒,其價值都難以評估,藏家只能任憑廠家的說辭買進,憑買賣雙方的討價還價來出售。
短板三:文化底蘊和附加值不夠
應該說,珍品薈萃、獨具特色的白酒是全面記錄和反映我國酒業發展歷史的具體體現,與其他藝術品收藏一樣,收藏的是厚重的酒文化。換句話說,其文化底蘊越是厚重,價值越是不菲。比如,2011年4月,由貴州省拍賣公司舉辦的“首屆陳年茅臺酒專場拍賣會”,一瓶被譽為“酒王”的“精裝漢帝茅臺酒”成交價高達890萬元,刷新了茅臺酒拍賣成交價格的歷史紀錄,這是因為這款“精裝漢帝茅臺酒”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然而,在魚龍混雜的酒類收藏市場中,各種品牌的收藏酒都能見其身影,一些根本沒有文化底蘊和附加值的“收藏酒”也標出很高價格,大有玩價格概念之嫌。
對此,中國酒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郭五林教授說:現在收藏高端白酒,一般是按照年份來估定價格,而除茅臺、五糧液外,許多白酒的文化底蘊都未能很好地發掘出來,從而影響到它的價值,這是一個矛盾。所以說,白酒收藏還是很有挑戰性的。為此,郭五林建議一般人不要盲目加入進來。
短板四:投資風險較大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一些名酒的文化價值和收藏價值將被充分發掘。而收藏酒的興起,正是將我國傳統酒文化和現代投資收藏文化充分結合起來。未來,隨著白酒收藏熱的不斷深入,相關配套產業將會逐漸成熟和規范,收藏酒或將成為一種“經濟現象”。
然而,收藏家曾驛維卻無不擔憂地說:“目前國內沒有專門針對酒類收藏的法律,也沒有專門的權威部門規范市場,更沒有權威機構組織拍賣活動。只有收藏市場完善了,投資者才能得到更好的收益回報。”
對此,遼寧省拍賣行業協會常務理事劉志堅建議說,收藏白酒者應注意幾個要素:一個是歷史,一個是品牌,還有升值空間以及個人偏好等。酒類與其它收藏品相比有不同之處:它本身是一種消費品,只有在品嘗之后才知道到底是不是好酒,但是一旦飲用,它便被消費掉而無法再收藏,這是一個矛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