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北地區,地廣人稀。雖然幅員遼闊,但人口相對分散;雖然飲酒風俗較盛,但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消費水平不高;谶@些基礎條件,西北白酒產業規模整體不算太大。
加上各區域之間飲酒文化、風俗習慣的差異,導致西北白酒風格多樣,難以形成合力對外輸出,也難以形成對外的獨特表達符號。
正是這樣,西北白酒在中國白酒版圖中,一直處于一個比較模糊的位置。今天我們探討西北白酒,主要集中討論西北五。宏兾、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而寧夏由于自身的地理位置與優勢以紅酒聞名,因而視線就更多集中在了陜、甘、青、新四省。
01、“西北狼”的高光時刻
從當前白酒行業來看,似乎西北白酒的聲音并不響亮。但從19家白酒上市企業來看,西北占據了4家,足以證明西北白酒在中國白酒版圖中具備一定的實力與地位。
▏整體來看,西北白酒是“4+1”的格局。
新疆的伊力特,青海的青青稞酒,甘肅的金徽酒、皇臺4家上市酒企業,以及陜西的西鳳酒這1家準上市酒企,形成了西北各省的強勢力量,并且在各自的發展階段中,都擁有著突出的高光時刻。
● 西鳳酒
西鳳酒作為我國著名老牌名白酒之一,不僅誕生時間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殷商晚期,其在白酒江湖的地位確立也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早在清宣統二年(1910年)的南洋勸業會上,西鳳酒就曾獲得銀質獎;1915年美國舊金山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了金質獎;1928年的工商部中華國貨展覽會上,獲得銀質獎。
▏當然大家更為熟悉的,還是1952年的第一次全國評酒會,西鳳酒老四大名酒之一的地位由此確立。
會上,西鳳酒和茅臺、汾酒、瀘州老窖一同被評選為“四大名酒”;在1963年的第二次全國評酒會上,西鳳酒也被列入全國白酒“八大名酒”之一,并與此后的全國第四、五屆評酒會一起,蟬聯四屆“國家名酒”稱號。
西鳳酒另一重要時間是1992年,由于西鳳酒口感、香味獨特,當時任何香型都無法詮釋其特點,于是在1992年召開了“西鳳酒香型鳳香型論證會”,正式以西鳳酒的風格特征和名稱將“鳳香”確定為白酒一大新香型。
可見,西鳳酒在品牌和香型的確認上,都有著非同一般的江湖地位。
● 皇臺酒業
再看皇臺,雖然因為經營不善,皇臺曾分別于2004年、2009年、2015年和2018年四度帶帽。但在皇臺的發展歷史上,也曾風光無限。
▏“南有茅臺,北有皇臺”的美譽可還記得?
皇臺酒業成立于1985年,主營白酒業務,1995年開始生產葡萄酒。在20世紀90年代,皇臺酒業是西北地區最大的白酒、葡萄酒制造企業之一。
在1994年,涼州皇臺酒與茅臺同登第二屆巴拿馬國際金獎臺,因此享有了“南有茅臺 北有皇臺”的美譽,與貴州茅臺齊名。
而從進入資本市場的時間來看,皇臺2000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比茅臺還要早一年。當年皇臺酒業交出的業績是營收1.58億元,凈利潤1411萬元。
回看皇臺酒業的發展歷程,獲得的包括第二屆巴拿馬特別金獎在內的國際、國內酒類獎項也超過100項,底氣和實力是一定有的。如果沒有陷入股權紛爭、管理失調的坎坷20年,如今這家西北明星酒企可能會是另外一番天地。
● 金徽酒
同樣誕生于甘肅的另一上市酒企金徽酒,不僅有實實在在的地方志記載和出土文物考證其歷史悠久,并且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努力型的企業。
資料顯示,金徽酒源自西漢,盛于唐宋,明清時期這里就是聞名遐邇的“西部酒鄉”。前身系1951年康慶坊、永盛源等多個金徽酒老作坊聯合組建的大型白酒企業,是國內建廠最早的中華老字號白酒釀造企業之一。
作為一家地處西北的區域性酒企,雖然金徽酒還沒有實現完全意義上的全國化,但金徽酒足夠努力。
▏2007-2016年,金徽酒業用10年時間,實現了營收從8000多萬到12.77億的跨越,業績增長超過15倍。
2016年3月10日,金徽酒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如此迅速的發展,不僅證明了金徽酒很努力,也展現出了金徽酒的內在韌性和發展潛力。隨著金徽酒“二次創業”的打響,業界也對其懷抱了更多期待。
● 青青稞酒
青海省酒類市場規模應該是西北五省中最低的,約為最高的陜西省的四分之一。在這一環境下,誕生在這片土地上的青青稞酒,也曾創造過不錯的業績。
2013年,青青稞酒營收14.38億元,凈利潤3.73億元,創出2011年上市以來的最好業績,年度盈利在西北四大上市酒企中居首(彼時金徽酒尚未上市),成當年最賺錢的西北上市白酒企業。
▏這一高峰時期,青青稞酒榮獲了2013年度全國白酒第23名、中國青稞酒第一品牌的成績。
同樣,青青稞酒也是較早謀劃“出省”的西北酒企。還是2013年這一年,青青稞酒提出要按照“根據地為王、板塊化突破、全國化布局”的思路逐步實施公司區域發展戰略。
但時運多舛,趕上白酒行業深度調整期,面對殘酷的行業洗牌,青青稞酒也由此就觸及到了天花板,最終還是未能做成全國性品牌,業績開始下跌,失去了競爭優勢。
● 伊力特
最后一個不得不談的酒企,是誕生于新疆的伊力特,作為一家地方特色濃郁的白酒企業,伊力特系列白酒有著“新疆第一酒”之譽,新疆本地市場的銷售收入也一直占據著公司收入的一半以上,甚至可以達到70%左右。
自1999年掛牌上市以來,伊力特的營收和利潤基本保持著穩步增長。但是,隨著行業深度調整期的洗牌,伊力特的增長速度近兩年明顯放緩。主要收入來自省內市場的弊端暴露出來,加上外來名酒品牌等對根據地市場的侵蝕加劇,如果不先守好大本營,未來的發展也將更加被動。
不過可喜的是,伊力特的大商合作模式,使得其省外市場獲得了一定的增長,在布局上多了一條走出去和穩定局面的渠道。
站在今天,回首“西北狼”的輝煌時刻,豈能不嘆?
02、是“誰”困住了“西北狼”?
西北不缺白酒品牌,也不缺強勢品牌。“大西北有好酒”,但為何在白酒領域的聲音越來越弱?
從地理位置來看,西北地區的確相對處于較為偏遠的地方,走出去實現全國化的難度更高。
2013年便具備全國化意識的青青稞酒,不僅加大了品牌推廣和渠道建設,積極參與了中國網球公開賽等營銷活動,還分別針對青海、省外西北區域、西北以外、海外市場等制訂了差異化的發展策略。但是,在銷售費用投入不斷走高的情況下,對于全國化布局的謀劃卻效果甚微。
對于西北白酒來說,大多品牌都還是區域品牌,守住大本營的市場份額是第一位的。而在此基礎上,也必須要想盡辦法謀求全國化。
一方面,西北白酒的整體市場份額不算太大,需要擴大市場范圍才能保證業績的增長;另一方面,西北地區相較于東南沿海一帶,經濟水平與消費能力存在一定的落差,需要通過大商合作等模式,培育并搶占一批核心消費者。
從品牌發展來看,大單品和高端產品是西北白酒有所缺失的部分。
隨著消費升級和茅臺、五糧液等一線名酒企業的渠道下沉,其憑借著品牌、渠道等方面的優勢日益擠占區域品牌的市場空間,行業已呈現出現高端品牌“強者恒強”的擠壓式競爭局面?梢圆聹y,以后中低端區域酒企的發展將愈加舉步維艱,西北上市酒企的整體業績也不容樂觀。
拋開特殊情況的皇臺,2019年,伊力特、金徽酒的營收、凈利增長基本是個位數,青青稞酒更是營收、凈利雙雙下降,尤其是凈利潤,同比下降幅度高達66.42%,不能不引起重視。
2020年前三季度,這一數據則更為夸張,伊力特、金徽酒、青青稞酒的營收、凈利同比全部下降,青青稞酒的凈利潤甚至達到了三位數的下降程度。
▏“西北狼”,形勢嚴峻!
因此,想要實現突圍,西北白酒必須要認準自身的品牌定位與占位,在此基礎上,用心做好品質與工藝的持續投入,構建更加安全的廠商關系,并打通內部機制實現從決策層到執行層上下齊心。
先理順自身內部的各方面問題,然后借名酒價值回歸、高端拉升的趨勢,打造彰顯品牌價值的創新產品,并立足于所在的區域優勢,突出差異化的形象塑造,實現品質、品牌、價值的多重提升與布局。
從整個西北產區來看,涵蓋多個省份,實際上內蒙古西部也屬于西北,這是一個大產區概念,而大產區之中,又蘊藏著擁有多種自然生態、品類豐富、各具特色的小產區,為優質白酒釀造創造了天然條件。
但是從全國白酒板塊來看,對比川酒產區、貴州產區、黃淮名酒帶等傳統白酒產區,西北產區無論從廣義概念還是細分區域,都沒有提升到整體戰略價值的層面,甚至這一概念都還有些模糊,存在著多而散的現象,幾乎“一盤散沙”。
當下,產區打造已經是白酒行業的共識,單打獨斗的時代已經過去,報團取暖、競合發展是未來趨勢。因此,未來西北白酒企業還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完善,要不斷挖掘西北白酒的獨特價值與核心競爭力,講好西北白酒故事。
期待西北白酒能夠早日揚眉吐氣:“大西北有好酒!”
03、展現“狼群效應”的時候到了?
何為狼群效應?
狼者, 群動之族。攻擊目標既定,群狼起而攻之,頭狼號令之前,群狼各就其位。欲動而先靜,欲行而先止,嚎聲起伏而互為呼應,各司其職,有序而不亂,默契配合。
▏現在,展現“西北狼”本性的時候到了。
近兩年,隨著政府和整個白酒行業的重視,產區打造被提到了越來越高的高度。作為白酒價值新的表達方式,通過產區提升產業集群水平,帶動區域內產業轉型升級、品牌力提升也成為了行業的共同選擇。
在這一背景下,川黔產區日益大熱,豫酒振興、魯酒振興紛紛提出,如何強化頭部企業引領,適應新時代白酒發展的要求,也成為了西北酒企的共同課題。
值得慶幸的是,西北酒已經有這一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去年8月,“2019中國白酒西北產區價值峰會”在西安舉行,西鳳酒、金徽酒、天佑德青稞酒、太白酒、蒙古王等西北白酒企業代表參加了峰會。
這是西北產區的第一次行業會議,圍繞著西北白酒企業如何走出去展開了研討。毫無疑問,提高產區新表達,是西北產區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西北酒企的普遍共識。
▏但是,這條路,任重而道遠。
首先,需要政府搭建平臺。從川酒產區與貴州產區的經驗可以看到,各種產區論壇、圓桌會議、全國行開展得如火如荼,品牌價值與產區價值得到了高度傳播。而政府的組織與保障讓產區的推介更有力量,能釋放出最大的勢能來講好產區故事。
其次,要形成行業標準。產區的打造基于一定的共性基礎之上,正如川黔基于濃醬的香型,黃淮基于綿柔淡雅的口感,只有探索出西北產區共同的新標準,才能形成產區特色與傳播到全國的話語體系,“絲綢之路名酒帶”的文化挖掘或許就是一個方向。
第三,企業要做好自身的品質與特色。盡管西北產區地域遼闊,產品眾多,但這恰好也是西北產區的差異之處,不缺好酒,種類眾多,能夠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因此,企業要保證將自身的品質、體驗、文化發揮到極致,共同守護西北產區的責任和使命。
第四,發揮好配合密切的“群狼效應”。只有龍頭化,才有產區化,頭部茅臺的拉動帶領了整個醬香酒價值的拉升。毫無疑問,在西北產區,唯一一個全國品牌的西鳳酒擔任著“頭狼”的引領作用,2019年西鳳酒營收突破60億,隨著高端紅西鳳的耀世新生,百億西鳳只是時間問題。同時,其他各企業也要做好價格的占位與品牌的拉升工作。
誠然,現在來看,百億西鳳已經不僅僅是西鳳酒的事了,更是西北產區的事,代表著西北產區的高度。西鳳酒的愈發龍頭化、高端化、全國化,不僅給了全國消費者了解西北白酒的機會,也給了西北產區其他品牌走出去的契機,代表著西北產區含金量的提高和產區價值的回歸。
如今,西鳳酒名酒價值回歸,百億目標和西鳳集團、西鳳股份雙雙上市計劃已經提上日程;金徽酒打響“二次創業”,復星系入主為其實現全國化注入了勢能;皇臺摘帽歸來股票大漲,再度上演“起死回生”……西北酒未來的發展之路如何,還需要時間證明。
可以說,西北白酒產區的發展才剛剛開始,未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