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勾兌就出不了成品白酒,這是當下白酒業內的基本面,卻鮮有白酒企業愿意承認。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近十年來,因酒精勾兌的安全事故讓國人心有余悸,甚至到了談“勾兌”而色變的地步。
“一是企業擔心注明食用酒精和食品添加劑會影響產品銷路;二是個別企業存在僥幸心理,錯誤認為質檢部門目前尚不具備檢測手段;三是個別小型企業根本就不具備生產固態法的能力,而是從外地企業購買一些曲酒,加入食用酒精和食品添加劑進行勾兌,然后冠以固態法酒國標,并注明優質等級,從中漁利。”白酒專家李亮(化名)認為,“哪個企業愿意說這樣的實話?”
“勾兌”讓企業避之不及
這些行業內眾所周知的弊病,至今沒有得到絲毫改觀。
李亮表示,正因為“企業擔心注明食用酒精和食品添加劑會影響產品銷路”,大多數企業都不敢也不愿意回應:食用酒精和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是有著國家標準的。
盡管飽受質疑,但時至今日,不少白酒企業并沒有透露更多有關外購原酒的信息。
白酒生產企業的這種“不情愿的態度”還有著其歷史原因。由于受十幾年前山東標王秦池酒被曝用川酒勾兌,其后一蹶不振等事件影響,各地白酒商都不愿意對外界透露自己原酒的出處,四川原酒也不愿意走到臺前。
四川一位原酒企業的負責人透露,以濃香型原酒為例,原酒的價格,前段酒的價格最貴,可高達10萬元/噸,中段酒的價格次之,約8萬元/噸,后段酒的價格從3萬—5萬元/噸不等。
而濃香型原酒的度數一般在70度以上,原酒勾成成品酒之后,每斤的成本價算下來低于15元。與市面上動輒百元甚至數百元的白酒產品相比,外購原酒的價格低廉很多。
雖然有著價格的優勢,如果白酒市場大規模收購原酒的行為,仍讓人有不小的擔憂。畢竟當年的標王秦池,就是因市場銷售擴張的步伐快于自身產能的擴張,從而大量收購四川的散酒勾兌,原酒品質的下降、資金鏈的斷裂,間接導致其從盛轉衰。
對此,李亮認為,“如果依賴于收購原酒,最大的風險在于產品質量難以保證。比如從多個酒廠收購原酒,難免存在原酒質量不一的情況。”
“原酒生產企業一般可以提供兩種合作方式,一種是直接幫客戶調好,做成成品酒,客戶購買回去只需罐裝即可;另一種則是只提供原酒,客戶購買回去后再根據自己的需要勾調。”李亮告訴長江商報記者。
至于外購原酒行為,他還認為,白酒企業購買原酒,充分利用白酒產地資源配置的優勢是一個正常的商業行為,“一方面白酒企業可以借助外購原酒彌補自身產能不足的短板,另一方面,如果白酒企業的酒缺少某種風味,亦可以通過收購部分調味酒來解決。”
原酒企業轉型做自有品牌
宜賓古敘酒業有限公司是一家有著數十年釀造歷史的老牌酒企。該公司董事長賴何告訴長江商報記者,三年前,他的公司除了自己的品牌外,每年的原酒產量是3000-4000噸,都銷往省外。在那幾年,這個規模的企業在宜賓有40多家,“自從白酒行業因為相關政策的出臺進入深度調整期,我們公司已經不賣原酒了,只做自己的品牌。其他酒企也在向這方面轉型。”
“以前賣原酒給外地企業,就相當于給別人打工,是別人的一個生產作坊,所以現在我們不做原酒生意了。”賴何認為, “雖然拓展自主品牌帶來了嚴峻的資金壓力,但對于企業來說,是更好的選擇。”
“以前做原酒利潤雖然微薄,但風險較小。而做品牌資金投入大,還不一定能成功,運作風險也大,再加上經過禁酒令等相關政策的出臺,原酒產業也受到了影響,所以才開始慢慢發展自己的品牌。”賴何的一席話或許道出了這些原酒供應企業過去二三十年來一直安于做“幕后英雄”的原因。
然而隨著行業大規模擴產閥門的打開,觸動了原酒生產企業尋求變革的決心。“企業規模擴張到一定程度,已經不能再依靠單純賣原酒。”賴何表示,“如今,宜賓很多跟古敘酒業同等規模的酒企都慢慢開始做自己的品牌了。”
在《宜賓市名優白酒產業發展基地建設規劃(2013-2020年)》中可見一斑,該市市委、市政府明確指出,宜賓要實施品牌戰略,打造區域性特色名牌,計劃重點培養2—4個全國知名品牌和一批地方知名品牌;并鼓勵企業申報“中華老字號”“中國馳名商標”“四川老字號”“四川省著名商標”和“四川名牌”。同時加大“宜賓酒”地理標志的宣傳、推廣和使用力度,積極推進“宜賓酒”證明商標申報工作。此外,還計劃引進或利用本地有實力的投資機構整合宜賓原酒,著力打造宜賓原酒品牌,大力提升宜賓原酒附加值。
外地酒廠收購原酒,為何低于成本價?
在外售原酒時,這些原酒生產企業顯然也留了一手。原酒年產能高達10萬千斤的高洲酒業的相關負責人也曾表示,其對外售的都是新酒,老酒并不會賣。
“想買原酒?算了吧,我們本地人想買都買不到。”在宜賓市李莊鎮,當地居民告訴長江商報記者,“別人現在都是一斤高粱酒可以釀出四五斤白酒,怎么可能是原酒。”
就此,記者以客戶的身份走訪了當地多家酒企。當記者表示想買便宜一點的原酒回去勾兌時,一家酒企銷售人員告訴記者,“我們有8塊錢一斤的酒,你要不要?大家都是這個價。”
“其實這個就是高度數酒,我們用酒精勾兌的,一般人喝不出來,每年都有外省的企想業找我們買酒。”當記者表示價格超出了預期時,該銷售人員坦言。
一位宜賓本地酒廠的工程師告訴記者,作為生產基地,在宜賓生產最差的原酒成本在1.8萬元/噸,加上合理的利潤差不多是每噸2萬元,但一些外地酒廠能夠以低于1.8萬元/噸的價格收購到原酒,“里面有多少(食用)酒精,你就不可能知道。”
他透露,“差一點的原酒,達到使用標準的價格在1萬元/噸,再加上食用酒精3000元/噸,以及其他各種成本共約1.5萬元/噸,再按1:2進行勾兌。”
他還透露,四川本地的調酒師水平都很高,什么樣的口感都能調出來。“再加上價格確實便宜不少,所以外地的企業來四川買原酒,就算是知道買到的不是原酒,也大多欣然接受。”
茅臺鎮,不少店鋪里售賣的酒打著“純糧釀造”的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