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葡萄酒全面復蘇似乎已經成為定局。
近日,來自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酒類進出口商分會(以下簡稱“分會”)酒類進口統計數據分析顯示,今年1-10月,我國酒類進口總額已經超越了2014年全年酒類進口規模,市場呈現復蘇乃至繁榮之勢。
與此同時,國觀智庫近期公布的關于進口葡萄酒消費區域調查的相關數據也清楚地顯示出進口葡萄酒在多年吸收外來文化和本土化適應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我“骨架”,消費區域格局漸顯。
進口酒復蘇
受經濟增速放緩和三公消費影響的進口葡萄酒呈現出復蘇繁榮之勢。
分會數據顯示,今年1-10月,我國的酒類進口總額已經超越了2014年全年規模,葡萄酒進口額與2014年相比已超出1億美元。其中截至10月,我國進口葡萄酒共計4.38億升,同比增長45%。進口金額為16億美元,占整個進口酒金額一半以上,是最大的進口品種,同比增長32%。對此業內人士表示,我國進口葡萄酒復蘇成為定局。
值得一提的是,1-10月,進口葡萄酒中瓶裝酒和散裝酒進口額同樣超過2014年全年,實現量價齊升,穩步增長。
對此,分會分析報告認為,瓶裝酒和散裝酒同時增長,不僅表明進口酒市場的逐步恢復與擴大,還說明目前的市場狀態總體上健康理性,體現了較為真實正常的消費需求,進口葡萄酒的消費群體也在穩步擴大。
而進口產地爆冷同樣引發業內關注。
不同于老牌勁旅法國、澳大利亞、智利等葡萄酒進口國排名靠前的理所當然,格魯吉亞、南非等多個“冷門”國家與地區的葡萄酒開始受到消費者的認可。其中南非葡萄酒甚至超過意大利葡萄酒,實現排名突破。報告對此表示看好,認為這是國內葡萄酒市場日漸成熟,消費者選擇更加理性與豐富的體現。
消費格局區域漸顯
伴隨進口酒復蘇態勢并顯的是進口葡萄酒消費格局區域日漸明顯。
《中國聯合商報》記者梳理了來自國觀智庫提供的主流葡萄酒消費區的相關數據,發現得益于消費者理性回歸,專業水平提高以及進口關稅下調等利好因素,中國葡萄酒消費格局呈現出不同的區域特點。
北上廣深代表的超一線城市,經濟地位地與理位置特殊,宏觀政策促進與葡萄酒消費基礎良好,使得這些地方進口葡萄酒消費呈現產品百花齊放、消費強勁多樣的區域格局特點。
銷售管理專家王榮耀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北上廣深這片區域消費呈現明顯品牌化特點,已經成為國際強勢品牌探路中國市場的先頭兵。王榮耀表示,“北上廣深市場發育充分,零售終端、流通渠道以及各類餐飲十分發達,加之大商眾多,因此受到國際大牌青睞,將這些地方作為先期市場”。
同時,這些超一線城市消費人群廣布且差別各異,導致市場包容性更強,因此各區域市場不僅廣布國際大牌,也充斥著許多個性化十足的小眾產品,整體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以上海為例,2014年全年和2015年上半年,僅上海一地的進口葡萄酒總量為155,599,730升,占據全國省市進口葡萄酒總量第一,這在一定程度上凸顯出上海全國性進口酒商相對集中,且品牌豐富。
以江蘇、福建、浙江為代表的東南沿海區域進口葡萄酒區域個性突出,產品流通速度更快,是全國葡萄酒進口的“集散地”。
作為葡萄酒消費重點市場和前沿市場的東南沿海區域,不僅擁有各種各樣的保稅區,更建設多個葡萄酒專屬商品交易市場,眾多利好條件疊加使得該格局形成了獨特區域個性。而發達的進出口貿易也造就了該區域葡萄酒產品高速流通的特性。
不容忽視的中部區域集中在河南、江西、湖南與安徽等地。是傳統的白酒消費強勢區域,因此該區域品牌集中度相對較低,經銷商更傾向于低價產品。
王榮耀指出,本區域經銷商對于低價產品的追求,容易使該區域各大品牌陷入價格戰中無法自拔。往往一個新產品剛進入該區域市場,就被動陷入價格戰泥沼,最終的結果是多數產品未落地已然夭折,更何談充分的市場競爭。“產品生命力如何保持是這個區域經銷商必須解開的難題,只有在市場秩序管理方面找到辦法,才能長久站穩腳跟”。
與前三個區域進口葡萄酒都在或高速或穩健的保持增長態勢相比,以寧夏、甘肅、新疆等地為代表的西部區域,進口葡萄酒增長相對緩慢。
西部區域一向是國產葡萄酒的大本營,各大酒莊林立,國內優質的國產葡萄酒多數產于該區域。如寧夏西夏王、甘肅莫高與紫軒、新疆樓蘭等國內強勢品牌都在該區域擁有較高的市場鋪貨率,消費者對于本土葡萄酒的認可度與購買率遠高于進口葡萄酒。
王榮耀分析,該區域進口葡萄酒代理商更加青睞于成熟的市場品牌,他表示“西部地區的進口葡萄酒近幾年也呈現出增長的態勢,雖然相對緩慢。在品牌方面則比較集中于國內已經運作相對成熟的產品,如卡思黛樂”。